陰識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陰識ㄧㄣ ㄓˋyīn zhì古代器皿上凹入的文字或飾紋,稱為「陰識」。
陰識-辞源3
【陰識】㊀(~zhì)古器上文字,凹入者稱陰識。宋 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 古鐘鼎彝器辨:“三代用陰識,謂之偃囊字,其字凹入也。漢以來或用陽識,其字凸,間有凹者,或用刀刻如鎸碑者,蓋陰識難鑄,陽識易爲。”一説陰字凹入者謂之款,陽字挺出者謂之識。見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五。㊁(~zhì)默記。晉 干寶 搜神記十九 丹陽道士:“(謝非)呼 銅問之:‘先來者誰?’答言:‘是水邊穴中白鼉。’‘汝是何等物?’答言:‘是廟北巖嵌中龜也。’非皆陰識之。”㊂(~shí)公元?—59年。漢 南陽 新野人,字 次伯。光武帝 陰皇后兄。封 原鹿侯。入朝極言正議,退與賓客語,未嘗及國事;帝常指以勑戒貴戚。卒謚 貞侯。後漢書有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