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陽-中華語文大辭典
陰陽阴阳丨ㄣ 丨ㄤˊyīnyánɡ1.古代哲學中的兩個對立的範疇,指存在於宇宙間一切事物中兩大對立面。如天地、日月、晝夜、男女等。2.古代指有關日、月等天體運行規律的學說。[例]陰陽曆是根據~學說制定的。3.指星相、占卜、相宅、相墓、擇日等方術。[例]~生∣看~。
陰陽 -中国文化史辞典
原指日照的向背,向日為陽,背日為陰。遂用來解釋兩種對立的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。陰陽之說,一說最先起於《周易》,但《易》本文沒有“陰陽”兩字,僅有“——”爻和“——”爻,《易傳》解此為陰陽。《易傳·系辭上》所謂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,“陰陽不測之謂神”,孔疏:“天下萬物,皆由陰陽,或生或成,本其所由之理,不可測量之謂神也。”兩周春秋時期,人們用陰陽解釋自然現象,如公元前780年地震,伯陽父的解釋是:“陽伏而不能出,陰迫而不能烝,於是,有地震”(《國語·周語》)。《老子·四十三章》把陰陽作為對立統一的範疇,認為:“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(兩氣沖撞)以為和(合、統一)。”這種思想發展到了戰國時期,齊人鄒衍“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遷之變”(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),遂成為陰陽家的代表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