隸書-中華語文大辭典
隸書隶书ㄌ丨ˋ ㄕㄨlìshū漢字的一種字體。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,筆畫平直方正,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,奠定了楷書的基礎。產生於秦,盛行於漢魏。也作「隸體」、「隸字」。
隸書 -中国文化史辞典
一、秦書八體之一。在新莽六書中又稱“佐書”。相傳是程邈所創。其實隸書的發生可追溯到戰國時期,當時日漸草率的六國文字就是後來隸書的先河。秦代雖用小篆來統一文字,民間則仍喜簡便,統治階層中人把這種打破小篆結構的文字叫做徒隸之書,即所謂“隸書”;但官獄事繁,也就不得不采用之於公文。秦隸只是把小篆的圓轉筆畫變為方折,草率而無一定法則,到了西漢末年,才漸趨齊整而有波磔,至唐,隸書又趨刻板。漢字從篆到隸是一個結構上的重大變革,如果說小篆還可以視為古字的話,那麼,隸書則是今字的開端,因為小篆還有點象形化,而隸書則已筆劃化,變成了象征符號。二、“楷書”的古稱。楷書由隸發展演變而成,漢以後仍沿稱其為隸書。人們為了區別於漢魏隸書,也稱楷書為“今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