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劇-中華語文大辭典
雜劇杂剧ㄗㄚˊ ㄐㄩˋzájù通常指元雜劇,元代盛行於大都的戲曲形式。一般每本四折,開頭或折間有時加楔子(相當於序幕或過場戲)。全劇由一人(正末或正旦)主唱,其他角色只有說白。明清兩代也有雜劇,但每本不限於四折。
雜劇-辞源3
【雜劇】古代戲劇名,唐已有之,宋時之滑稽戲、歌舞戲、傀儡戲亦稱雜劇。宋 朱敦儒 樵歌上 念奴嬌詞:“從教他笑,如此只如此,雜劇打了,戲衫脱與獃底。”明 陶宗儀 輟耕錄二五 院本名目:“唐有傳奇,宋有戲曲、唱諢、詞説,金有院本、雜劇、諸宮調。院本、雜劇,其實一也。國朝院本、雜劇,始釐而二之。”宋雜劇,每場四人或五人,先做尋常熟事一段,稱豔段;次做正雜劇兩段;又有雜扮或稱雜班,卽雜劇之後散段。參閲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二十 伎樂。元雜劇,一般每本四折,演一完整故事。其有不能包羅者,則加一 楔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