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難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靖難ㄐㄧㄥˋ ㄋㄢˋjìng nàn①安危定難,使國家的局勢穩定。《晉書.卷一〇〇.杜弢傳》:「進宜為國思靖難之略,退與舊交措枉直之正,不亦綽然有餘裕乎!」②明惠帝建文初,用齊泰、黃子澄謀,削諸藩權。帝季父燕王棣,以黃、齊為奸人,舉兵反,號稱為「靖難」。攻戰三年,遂陷京師,自立為帝,史稱明成祖。
靖難-辞源3
【靖難】㊀平定變亂。後漢書七十 孔融傳:“融負其高氣,志在靖難,而才疎意廣,迄無成功。”文選 晉 陸士衡(機)漢高祖功臣頌:“靖難 河 濟,卽宮舊 梁。”㊁ 明 建文帝用 齊泰 黃子澄之謀,削奪諸藩。燕王 棣反,指 齊 黃爲奸臣,起兵南下清君側,號曰靖難。建文四年六月,靖難兵入京師,帝不知所終。燕王稱帝,大殺 建文諸臣,發其婦女於教坊。參閲 明史 成祖紀一、一四一 方孝孺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