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領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項領ㄒㄧㄤˋ ㄌㄧㄥˇxiàng lǐng①頸子。《抱朴子.外篇.清鑒》:「譬猶眼能察天衢,而不能周項領之閒。」②粗肥的頸子。《詩經.小雅.節南山》:「駕彼四牡,四牡項領。」③巨大。《南史.卷七三.孝義傳上.樂頤之傳》:「昇之與君俱有項領之功,今一言而二功俱解,豈願聞之乎?」④比喻險要的地方。《三國志.卷二二.魏書.陳群傳》:「今乘高據勢,臨其項領,不戰必走。」
項領-辞源3
【項領】㊀肥大之頸。詩 小雅 節南山:“駕彼四牡,四牡項領。”箋:“四牡者,人君所乘駕,今但養大其領,不肯爲用。喻大臣自恣,王不能使也。”因用以比喻放縱不羈、不聽使用。後漢書七八 呂強傳陳事疏:“(蔡)邕不敢懷道迷國,而切言極對,……陛下不密其言,至令宣露,羣邪項領,膏脣拭舌,競欲咀嚼,造作飛條。”㊁頸。抱朴子 清鑒:“物亦故有遠而易知,近而難料,譬猶眼能察天衢,而不能周項領之間。”㊂巨大,首要。南史 樂頤之傳附 樂預:“(沈)昇之與君俱有項領之功,今一言而二功俱解,豈願聞之乎?”㊃喻要害之地。三國志 魏 魏則傳“西平 麴演叛”注引 魏名臣奏:“西平 麴演等倡造邪謀,則尋出軍,臨其項領,演卽歸命送質,破絶賊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