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用语。元 明 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。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,概括全剧主要关目,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,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。如 马致远《汉宫秋》,其结尾对句是“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,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”;又 如王子 一《误入桃源》其结尾对句是“太白金星 降临凡世,紫霄玉女 夙有尘缘,青衣童子报知仙境,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”,这两处对句的末句“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”、“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”便是这两个杂剧各自的全称。而《汉宫秋》、《误入桃源》便是其简称。在刊刻剧本时或把它放在剧前,或放在剧后。或称“题目正名”,或省称为“题目”或“正名”。宋 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:“题目:张秀才 应举往 长安,王贫女 古庙受飢寒;呆小二村□调风月,莽强人大闹 五鸡山。”
題目正名 -中国文化史辞典
亦名正目。元雜劇劇本第四折結尾處,有對偶句一聯或二聯,用以總括全劇情節、點明主旨,對偶句的末句,則往往用作劇名的全稱,以全稱中的三或四字作為簡稱劇名。如《漢宮秋》,正目:毛延壽叛國開邊釁,漢元帝一身不自由;沉黑江明妃青塚恨,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。《漢宮秋》則是簡稱。明人雜劇多數仍沿用雜劇結構體例。南戲則將題目正名自劇本結尾處移置劇本開端,並改稱為“題目”,如早期南戲《宦門子弟錯立身》,題目:沖州撞府妝旦色,走南投北俏郎君;戾家行院學踏爨,宦門子弟錯立身。出(齣) 明清傳奇以“出”為劃分段落場次的單位,每劇出數多少不限,多至五十餘出,少亦有二十餘出。如明湯顯祖的《牡丹亭》長達五十五出,清洪昇的《長生殿》多至五十出,不僅鋪陳劇情,委婉曲折,淋漓盡致,且其中情節集中,結構相對獨立的折,又可成為出頭戲,或稱折子戲單獨演出,如《牡丹亭》的“鬧學”、“遊園驚夢”,《長生殿》的“絮閣”、“驚變”、“聞鈴”、“罵賊”等。
題目正名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題目正名ㄊㄧˊ ㄇㄨˋ ㄓㄥˋ ㄇㄧㄥˊtí mù zhèng míng元雜劇在結尾處用二或四句對子,總括劇情,並以末句為劇名全稱,這種一定格式稱為「題目正名」。如元.白樸《梧桐雨》的題目為「安祿山反叛兵戈舉,陳玄禮拆散鸞鳳侶」,正名為「楊貴妃曉日荔枝香,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