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鹿-中華語文大辭典
馬鹿马鹿ㄇㄚˇ ㄌㄨˋmǎlù哺乳動物名。原生於歐亞大陸的大型鹿。肩高1.2—1.5公尺,重200—300公斤。毛色為灰色、棕色或紅色。雄性有角,多為6叉。生活在高山密林或丘陵深谷,以草、樹葉和樹枝為食。三五成群,會遷徙。也作「紅鹿」、「赤鹿」。
馬鹿-辞源3
【馬鹿】㊀馬與鹿。後漢書八十上 崔琦傳對 梁冀問:“黎元塗炭,不能結納貞良,以救禍敗,反復欲鉗塞士口,杜蔽主聽,將使玄黃改色,馬鹿易形乎?”新唐書一七四 元稹傳:“因獻言曰:‘……彼 趙高,刑餘之人,傅之以殘忍戕賊之術,日恣睢,天下之人未盡愚,而 亥不能分馬鹿矣; 高之威攝天下,而 亥自幽深宮矣。”參見“指鹿爲馬”。㊁鹿名。1.水鹿。體大,面部稍長,雄鹿有三叉角。宋 羅願 爾雅翼二十 釋獸三 鹿:“今 荆楚之地,其鹿絶似馬。當解角時望之無辨。土人謂之馬鹿。”2.八叉鹿。體大僅次於駝鹿,有如小馬。雄性有角,最多生八叉。盛京通志一〇七 獸類:“馬鹿一名八叉鹿,歲取其角交官。一統志:‘形大如馬,山中極多,亦曰父鹿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