駮議-辞源3
【駮議】㊀ 漢制,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駮議。漢 蔡邕 獨斷:“凡羣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:一曰章,二曰奏,三曰表,四曰駮議。”後漢書四八 應奉傳附 應劭:“又集駮議三十篇,以類相從,凡八十二事。”㊁持不同意見。後漢書三六 鄭興傳附 鄭衆上疏:“若復遣之,虜必自謂得謀,其羣臣駮議者不敢復言。”注:“駮議謂勸單于歸 漢。”
駮議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駮議ㄅㄛˊ ㄧˋbó yì①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為「駮議」。漢.蔡邕〈獨斷〉:「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:一曰:『章』,二曰:『奏』,三曰:『表』,四曰:『駮議』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八.應奉傳》:「又集駮議三十篇,以類相從,凡八十二事。」也作「駁議」。②持不同意見。《後漢書.卷三六.鄭興傳》:「若復遣之,虜必自謂得謀,其群臣駮議者不敢復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