鬱陶-中華語文大辭典
鬱陶郁陶ㄩˋ ㄊㄠˊyùtáo1.〈書〉憂思積聚的樣子。也泛指積聚的樣子。[例]~增思,寤寐永嘆(唐‧陳子昂〈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〉)|上天回哀眷,朱夏雲~(唐‧杜甫〈大雨詩〉)。2.〈書〉形容喜而未暢。[例]誰解伊人趣,村沽對~(唐‧虛中〈贈秀才詩〉)。
鬱陶-辞源3
【鬱陶】㊀憂思積聚貌。書 五子之歌:“鬱陶乎予心,顔厚有忸怩。”傳:“鬱陶,言哀思也。”疏:“鬱陶,精神憤結積聚之意,故爲哀思也。”孟子 萬章上:“鬱陶思君爾。”史記 五帝紀:“我思 舜正鬱陶。”又指人感情上突然涌起的某種波動。㊁心初悦而未暢。禮 檀弓下“人喜則斯陶,陶斯咏”漢 鄭玄 注:“陶,鬱陶也。”疏:“言人若外竟會心,則懷抱欣悦,但始發俄爾,則鬱陶未暢,故云斯陶也。”參閲 清 閻若璩 尚書古文疏證五六(續清經解十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