魂不附體-中華語文大辭典
魂不附體魂不附体ㄏㄨㄣˊ ㄅㄨˊ ㄈㄨˋ ㄊ丨ˇhúnbúfùtǐㄏㄨㄣˊ ㄅㄨˋ ㄈㄨˋ ㄊ丨ˇhúnbùfùtǐ靈魂離開身體。形容驚嚇過度,神態失常。[例]妹妹每次看到老鼠就嚇得~。
魂不附體-教育部成語典【台湾】
魂不附體㊣ㄏㄨㄣˊ ㄅㄨˋ ㄈㄨˋ ㄊㄧˇhún bù fù tǐ失魂落魄失魂落魄、魂飛天外、魂飛魄散魂飛魄散心安神泰魂不著體魂不著體釋義魂魄脫離肉體。語本《南史・卷三二・徐嗣伯列傳》。後用「魂不附體」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△「魂飛魄散魂飛魄散」典源《南史・卷三二・徐嗣伯列傳》常有嫗人患滯冷,積年不差。嗣伯為診之曰:「此尸注也,當取死人枕煮服之乃愈。」於是往古冢中取枕,枕已一邊腐缺,服之即差。後秣陵人張景,年十五,腹脹面黃,眾醫不能療,以問嗣伯。嗣伯曰:「此石蚘耳,極難療。當取死人枕煮之。」依語煮枕,以湯投之,得大利,并蚘蟲頭堅如石,五升,病即差。後沈僧翼患眼痛,又多見鬼物,以問嗣伯。嗣伯曰:「邪氣入肝,可覓死人枕煮服之。竟,可埋枕於故處。」如其言又愈。王晏問之曰:「三病不同,而皆用死人枕而俱差,何也?」答曰:「尸注①者,鬼氣伏而未起,故令人沉滯②。得死人枕投之,魂氣飛越,不得復附體,故尸注可差③。石蚘者久蚘也,醫療既僻,蚘蟲轉堅,世間藥不能遣,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後可散,故令煮死人枕也。夫邪氣入肝,故使眼痛而見魍魎,應須邪物以鉤之,故用死人枕也。氣因枕去,故令埋於冢間也。」注①尸注:病名,症狀為腹痛脹急,不得喘息,上攻心胸,旁攻兩脅,或壘塊湧起。②沉滯:積悶而不流暢。③差:音ㄔㄞˋ,通「瘥」,病癒。典故古人相信活人的身上有精氣,即是靈魂,死時才會離開人的身體。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,變得極為慌亂,或是失去知覺,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,這時人們就用「魂不附體」來形容這種情形。在所引典源中,提到有位婦人久病不癒,徐嗣伯診斷之後,研判這是一種叫做「尸注」的病,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就可以痊癒。後來王晏知道這件事,就問徐嗣伯原因。徐嗣伯回答︰「尸注這種病是因為被鬼氣纏身,用死人枕煮藥服用,鬼氣就會散去,不會再附於人的身上。」這裡的「魂氣」是指外來的鬼氣,而非指人自身的魂魄。後來「魂不附體」這句成語就由這裡演變而出,而「魂」卻轉移為人自己的魂魄。自己的魂魄不附在自己身上,極度驚嚇所致。因此,「魂不附體」就用以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書證①《京本通俗小說・西山一窟鬼》:「風過處看時,也不見了酒保,也不見有酒店:兩人立在墓堆子上,嚇得兩個魂不附體。」②《三國演義・第八回》:「不多時,侍從將一紅盤,托張溫頭入獻,百官魂不附體。」③明・楊柔勝《玉環記・第三二齣》:「我小子但聽見一聲炮響,唬得魂不附體,怎生上得馬。」④《喻世明言・卷一八・楊八老越國奇遇》:「傳說倭寇一路放火殺人,官軍不能禁禦,聲息至近,唬得八老魂不附體。」⑤《二刻拍案驚奇・卷一一》:「陸氏看罷,嚇得冷汗直流,魂不附體,心中懊悔不及。」⑥《野叟曝言・第四四回》:「說時便遲,那時卻快,齊向素臣等身上,張牙舞爪、鼓翅舒箝,趁著那沙威火焰,潑風也似的直罨過來。眾人魂不附體、走投無路。」⑦《儒林外史・第四三回》:「那苗酋嚇得魂不附體,忙調兩百苗兵,帶了標槍,前去抵敵。」⑧《醒世姻緣傳・第六二回》:「誰知郎氏見了烏大王,嚇得魂不附體;見了高相公,就如閻王降小鬼一樣。」⑨《鏡花緣・第四三回》:「適值林氏走來,聽見此事,見了丈夫包裹,又見江氏驚慌樣子,只嚇的魂不附體,知道其中凶多吉少,不覺放聲慟哭。」用法義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。類用在「驚懼恐慌」、「心神不定」的表述上。例①突然發生地震,天搖地動的,每個人都嚇得魂不附體。②小明最膽小了,常被樹的影子嚇得魂不附體。③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,經常魂不附體地坐著發呆。④看見他那魂不附體的樣子,家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。⑤他自從經商失敗後,就經常在家附近魂不附體地四處閒逛。⑥一個彪形大漢居然被一隻小老鼠嚇得魂不附體,連喊救命,豈不可笑?⑦經過這件事的打擊後,原來是生龍活虎的他,現在卻一副魂不附體的樣子,判若兩人。辨似同「魂不附體」及「魂飛魄散」都有受到極度刺激的意思。異「魂不附體」側重於心智失常的狀態;「魂飛魄散」側重於有如死亡的感覺。魂不附體魂飛魄散辨似例句〇ㄨ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,經常~地坐著發呆。ㄨ〇車子差一點墜入深谷,嚇得大家~,有如鬼門關前走一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