鴟夷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鴟夷ㄔ ㄧˊchī yí①盛酒的革囊。《史記.卷六六.伍子胥傳》:「吳王聞之大怒,乃取子胥尸,盛以鴟夷革,浮之江中。」《文選.揚雄.酒賦》:「鴟夷滑稽,腹大如壺,盡日盛酒,八腹借酤。」②春秋時范蠡因自稱鴟夷子皮,故後人稱為「鴟夷」。唐.杜牧〈杜秋娘〉詩:「西子下姑蘇,一舸逐鴟夷。」
鴟夷-辞源3
【鴟夷】㊀革囊。戰國策 燕二:“昔者 伍子胥説聽乎 闔閭,故 吳王遠迹至於 郢。夫差弗是也,賜之鴟夷而浮之 江。”史記八三 鄒陽傳獄中上書:“臣聞 比干剖心,子胥鴟夷。”索隱引 韋昭:“以皮作鴟鳥形,名曰鴟夷。鴟夷,皮榼也。”㊁盛酒器。初學記二六 漢 揚雄 酒賦:“鴟夷滑稽,腹如大壺。盡日盛酒,人復藉酤。”㊂ 春秋 越國 范蠡自號 鴟夷子皮,因以 鴟夷稱 范蠡。參見“鴟夷子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