鶻突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鶻突ㄏㄨˊ ㄊㄨˊhú tú①混亂、不清楚。《朱子語類.卷四.人物之性氣質之性》:「則此理本善,因氣而鶻突;雖是鶻突,然亦是性也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二.嬰寧》:「設鶻突官宰,必逮婦女質公堂,我兒何顏見戚里?」也作「糊塗」。②一種用麵粉捍成薄皮,內包肉餡,煮熟後即可食用的食品。也稱為「餛飩」。
鶻突-辞源3
【鶻₂突】㊀糊塗。因音近相轉。1.模糊。唐 孟郊 孟東野集一 邊城吟詩:“何處鶻突夢,歸思寄仰眠。”2.不曉事,事理不清。宋 曾布 曾公遺錄七:“葉祖洽嘗云:章惇爲勘當他孫 子理親民差遣不明,駡他作鶻突尚書。祖洽云:‘此固不敢避,但恐三省鶻突更甚爾。’”宋 朱熹 朱文公集六二 答余國秀書:“此説是,但須是實識得其裏面義理之體用,乃爲有以明之,不可只如此鶻突説過也。”參閲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一 鶻突。㊁卽餫飩。一種麵食。明 方以智 通雅三九 飲食 餫飩:“餫飩本渾沌之轉,鶻突亦混沌之轉……(餫飩)近時又名鶻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