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骨支床-汉语大词典
鸡骨支床谓瘦骨嶙峋,衰弱之至。
●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戎、和峤同时遭大丧,俱以孝称,王鸡骨支床,和哭泣备礼。”
刘孝标注引《晋阳秋》:“戎为豫州刺史,遭母忧,性至孝,不拘礼制,饮酒食肉,或观棋弈,而容貌毁悴,杖而后起。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寄生》:“王孙无词,惟日饮米汁一合,积数日,鸡骨支床,较前尤甚。”
鸡骨支床-中华成语大词典
鸡骨支床
【拼音】:jī gǔ zhī chuáng
解释
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。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。也形容十分消瘦。
出处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,俱以孝称,王鸡骨支床,和哭泣备礼。”
示例
积数日,~,较前尤甚。 ★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寄生》
近义词
瘦骨嶙峋
反义词
语法
作谓语;形容十分消瘦
成语故事
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,和峤按照风俗习惯,守孝三年,神气丝毫没有损伤。而王戎则不同,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,整天陪伴父母的灵,十分伤心,而且吃的很少,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,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
宋-潘良贵--《谢张丞相启》:中缘祸变,分绝生存,鸡骨支床,仅留食息。
明-王家彦--《与魏倩石给谏书》:晤间传太夫人之戚,始悉老掌科风木隐恸,鸡骨支床,已越百日矣。
清-尤侗--《七终再祭亡室文》:大儿勺水不入,鸡骨支床,远道绵绵,寒冰朔雪,吾心牵挂,如何可言。
清-蒲松龄--《聊斋志异·寄生》:王孙无词,惟日饮米汁一合,积数日,鸡骨支床,较前尤甚。
明---《袁宏道集·六·锦帆集·四·冯琢庵师》:石火电光,理无常照,鸡骨支床,昔贤所虑,愿益加餐自爱。
明-朱之瑜--《朱舜水集·一·中原阳九述略》:孤臣饮泣十七载,鸡骨支离,十年呕血,形容毁瘠,面目枯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