鸣榔-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
鸣榔
【出典】 《文选》卷一○晋·潘岳(安仁)《西征赋》:“徒观其鼓枻回轮,洒钓投网,垂饵出入,挺义来往。纤经连白,鸣桹厉响,贯鳃尾,掣三牵两。”唐·李善注:“《说文》曰:‘桹,高木也。’以长木叩舷为声。言曳纤经(指网)於前,鸣长桹於后,所以惊鱼会入网也。”唐·李白《李太白全集》卷一七《送殷淑三首》其一:“惜别耐取醉,鸣榔且长谣。天明尔当去,应有便风飘。”清·王琦注:“太白此篇,送客非观渔,停舟饮酒,非挂帆长行,所谓鸣榔者,当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,犹叩舷而歌之义。”
【释义】 鸣榔有二义。一为在捕鱼时叩响船舷,惊鱼入网。潘岳在《西征赋》中描写的关中捕鱼情景时用的“鸣桹”即属此义。另一义是在船上唱歌时用手叩舷为节拍,以便于演唱,李白诗中“鸣榔”用此义。按“桹”与“榔”通。
【例句】 ①病来无处不关情,一夜鸣榔急雨,杂滩声。(苏庠《虞美人·次虞仲登韵》656)这里“鸣榔”指深夜中捕鱼人的鸣榔捕鱼之声,它响如急雨,并夹杂着滩声传人作者的耳中。②水上鸣榔不系船,醉来深闭短篷眠,潮生潮落自年年。(周紫芝《浣溪沙·和陈相之题烟波图》871)这里的“鸣榔”指“烟波图”中所画渔人鸣榔捕鱼的情景。③竹里樵青应是怪,目断鸣榔去路。料为我、羞烦鳞羽。(王千秋《贺新郎》[短艇横烟渚]1468)这里的“鸣榔去路”指泛舟江湖、隐于渔钓之路。④鸣榔晚,一声长啸,相送冥鸿。(林实之《八声甘州》[客星堂下水]3594)这里的“鸣榔”指叩舷而歌。用此典以描写自己归隐之后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鸣榔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同:
鳴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