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唳-汉语大词典
鹤唳1.鹤鸣。
●清王充《论衡·变动》:“夜及半而鹤唳,晨将旦而鸡鸣。”
●唐沈佺期《峡山赋》:“闲凭晚阁,指天外之霞飞;梦断晓钟,听云间之鹤唳。”亦指鹤鸣声。
●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二二:“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,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。”
2.形容惊恐疑虑,自相惊扰。
●唐刘禹锡《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》诗:“残兵疑鹤唳,空垒辨乌声。”
●宋叶适《高宗皇帝挽词》之二:“鹤唳空虚警,云生仗自移。”
●明李东阳《氐带箭》诗:“秦鞭断江江逆流,八公草木皆为仇。山头鹤唳争回首,城南老氐带箭走。”
参见“鹤唳风声”。
鹤唳-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
鹤唳
【出典】 《晋书》卷七十九《谢安传》附《谢玄传》:“玄、琰乃进,决战肥水南。坚中流矢,临阵斩融。坚众奔溃,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,肥水为之不流。余众弃甲宵遁,闻风声鹤唳,皆以为王师已至,草行露宿,重以饥冻,死者十七八。”
【释义】 东晋、十六国时,前秦主苻坚被东晋战败,十分惊慌,闻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兵杀来。后以“风声鹤唳”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。
【例句】 殊兵疑鹤唳,空垒辩乌声。(刘禹锡《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》4020)这里以“鹤唳”这喻,追述高氏曾勇敢杀敌,立有战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