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同伐異-中華語文大辭典
黨同伐異党同伐异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丨ˋdǎnɡtónɡ-fāyì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ˊ 丨ˋdǎnɡtónɡ-fáyì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互相偏袒,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加以攻擊。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,後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。
黨同伐異-教育部成語典【台湾】
黨同伐異㊣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ㄧˋdǎng tóng fā yì引繩排根、結黨營私同心協力、周而不比、無偏無黨標同伐異標同伐異、伐異黨同伐異黨同釋義結合同黨,攻擊異己。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。語出《後漢書・卷六七・黨錮列傳・序》。後用「黨同伐異」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。△「結黨營私」典源《後漢書・卷六七・黨錮列傳・序》及漢祖杖劍,武夫勃興,憲令寬賒,文禮簡闊,緒餘四豪之烈,人懷陵上之心,輕死重氣,怨惠必讎,令行私庭,權移匹庶,任俠之方,成其俗矣。自武帝①以後,崇尚儒學,懷經協術,所在霧會②,至有石渠③分爭④之論,黨同伐異之說,守文之徒,盛於時矣。至王莽專偽,終於篡國,忠義之流,恥見纓紼,遂乃榮華丘壑,甘足枯槁。雖中興在運,漢德重開,而保身懷方,彌相慕襲,去就之節,重於時矣。逮桓靈之閒,主荒政繆,國命委於閹寺,士子羞與為伍,故匹夫抗憤,處士橫議,遂乃激揚名聲,互相題拂,品覈公卿,裁量執政,婞直之風,於斯行矣。注①武帝:漢武帝劉徹(西元前156∼前87),在位時文治武功鼎盛。改變漢初以來沿用的黃老治術,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。②霧會:喻眾多的人、事物集聚一起。③石渠:西漢皇帝用來藏書的閣名。為蕭何所造,位於長安未央宮殿北。④分爭:分異爭奪。典故「黨同伐異」意思是結合同黨,攻擊異己,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。漢初採黃老治術,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,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,採納董仲舒「罷黜百家、獨尊儒術」的主張,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,學者經常聚集討論,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。在評議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時產生分歧,引發爭論,以致有「黨同伐異之說」。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,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。後來「黨同伐異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。書證①《後漢書・卷六七・黨錮列傳・序》:「自武帝以後,崇尚儒學,懷經協術,所在霧會,至有石渠分爭之論,黨同伐異之說,守文之徒,盛於時矣。」(源)②《續資治通鑑・卷一二七・宋紀一二七・高宗紹興十五年》:「勘會數十年來學者黨同伐異,今當崇雅黜浮,抑其專門私己。」③《明史・卷二二九・趙用賢列傳》:「昔顛倒是非在小人,今乃在君子。意氣感激,偶成一二事,遂自負不世之節,號召浮薄喜事之人,黨同伐異,罔上行私,其風不可長。」④《明史・卷二四三・鄒元標列傳》:「臣嘗語朝士曰:『方今上在沖歲,敵在門庭,只有同心共濟。倘復黨同伐異,在國則不忠,在家則不孝。世自有無偏無黨之路,奈何從室內起戈矛耶?』」⑤《明史・卷二四四・楊漣列傳》:「五年,其黨大理丞徐大化劾漣、光斗黨同伐異,招權納賄,命逮文言下獄鞫之。」⑥清・王夫之《薑齋詩話・卷下》:「繼以李、杜代興,杯酒論文,雅稱同調,而李不襲杜,杜不謀李,未嘗黨同伐異,畫彊墨守。」用法義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。類用在「結同排異」的表述上。例①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,不可黨同伐異。②如果想要幹一番大事業,就不應該黨同伐異,而要多方兼容並蓄。③明朝士人黨同伐異,互相鬥爭,無心國計民生,終於導致國家走上衰亡之途。④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,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,而不能黨同伐異,排斥不同學派。⑤政黨雖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,但若是人人黨同伐異,不問是非,反而是開民主倒車。辨似同「黨同伐異」及「結黨營私」都有勾結同黨的意思。異「黨同伐異」側重於勾結同黨以打擊異己;「結黨營私」側重於勾結同黨以謀求私利。黨同伐異結黨營私辨似例句〇ㄨ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,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,而不能~,排斥不同學派。ㄨ〇目前官場上最嚴重的弊端,就是~,貪圖私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