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山文化-中華語文大辭典
龍山文化龙山文化ㄌㄨㄥˊ ㄕㄢ ㄨㄣˊ ㄏㄨㄚˋlónɡshān wénhuà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。1928年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,故名。分布於黃河中下游,年代約為西元前2800-2300年。遺存中有很發達的磨製石器,陶器已開始用輪製,以灰陶為主,經濟生活主要為農業和畜牧業。其黑陶形制優美,薄而有光澤,故亦被稱為「黑陶文化」。
龍山文化 -中国文化史辞典
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曆城縣(今章丘縣)龍山鎮城子崖,屬新石器時代晚期。分布於黃河中下遊。因地區差異分為三大類型,即山東龍山文化、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。山東龍山文化中常有一種薄而有光澤的黑陶,故又有黑陶文化之稱。經濟生活以發達的農耕業為主,工具有很大的進步。磨制石器除刀、斧、錛而外,尚有鐮、鑿、鏟、鏃、矛等。同時發現大量的蚌器和角器、骨器。畜牧業也較發達。陶器制作已采用快輪制,其烏黑油亮的蛋殼陶更是一大發明。陶器類型以三足器為主,紋飾有繩紋、籃紋和方格紋幾種。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中還發現蔔骨,以牛骨為主,也有鹿骨,又在陝西客省莊、泉護村遺址發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陶且(祖)塑像,反映出意識形態方面的新內容。龍山文化的葬制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,很少見到仰韶文化之二次葬、集體葬者。此外,在某些遺址中發掘到的銅器,則揭開了青銅器文化的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