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涎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龍涎ㄌㄨㄥˊ ㄒㄧㄢˊlóng xián一種香料。凝結如蠟,得自鯨魚內臟。《幼學瓊林.卷三.器用類》:「龍涎雞舌,悉是香名。」也稱為「龍涎香」。
龍涎-辞源3
【龍涎】香名。抹香鯨病胃的一種分泌物。以得於海上,因稱龍涎,亦名龍泄,和以其他香物,其香加烈,閲久不散,爲一種珍貴香料。有汎水、滲沙、魚食等名,惟汎水爲上品。我國記載最早者,爲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四 境異,稱阿末香,爲 阿剌伯語的對譯。唐 蘇鶚 杜陽雜編下:“(同昌)公主令取澄水帛,以水蘸之,掛於南軒,良久,滿座皆思挾纊,澄水帛長八九尺,似布而細,明薄可鑑,云其中有龍涎,故能消暑毒也。”宋 元間亦用爲薰香。參閲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乙 宣政宮燭、周去非 嶺外代答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