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漦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龍漦ㄌㄨㄥˊ ㄌㄧˊlóng lí原指由龍口中流出的唾液。即龍的精氣。相傳周厲王後宮的一名童妾,遭龍漦而受孕,生下褒姒。見《史記.卷四.周本紀》。後用以比喻禍國的女子。唐.駱賓王〈代徐敬業討武氏檄〉:「龍漦帝后,識夏庭之遽衰。」
龍漦-辞源3
【龍漦】龍之唾沫。古史相傳,夏之衰,有二神龍止於王庭,夏帝卜請其漦,藏於櫃櫝。至 周厲王末,發櫝觀之,漦流于庭,化爲玄黿。後宮童妾遇之懷孕,生 襃姒。周幽王寵 襃姒,欲殺 申后所生太子而立 襃姒子 伯服,引起 申 戎之亂,西周因是而亡。參閲 國語 鄭、史記 周紀。後因以喻禍國的女子。唐 駱賓王集十 代李敬業檄:“龍漦帝后,識 夏庭之遽衰。”也作“鱗漦”。文選 漢 班孟堅(固)幽通賦:“震鱗漦於 夏庭兮,匝三正而滅 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