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章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龍章ㄌㄨㄥˊ ㄓㄤlóng zhāng①龍的形狀。南朝宋.鮑照〈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〉詩:「怪石似龍章,瑕壁麗錦質。」②畫有龍形的天子服飾。《後漢書.卷一六.鄧禹傳.論曰》:「褫龍章於終朝,就侯服以卒歲。」唐.韓偓〈六月十七日召對自辰及申方歸本院〉詩:「清暑簾開散異香,恩深咫尺對龍章。」
龍章-辞源3
【龍章】㊀龍形圖紋。古用於帝王諸侯禮服,或王侯儀衛旗幟及軍旗等。1.用於衣服,卽龍衮。禮 明堂位:“有虞氏服韍,夏后氏山,殷火,周龍章。”後漢書四九 仲長統傳 昌言 損益:“身無半通青綸之命,而竊三辰龍章之服。”2.卽龍旂。禮 郊特牲:“旂有十二旒,龍章而設日月。”3.用於軍旗。管子 兵法:“三曰舉龍章,則行水。”也作帝王之徵。南史 宋高祖紀:“嘗遊 京口 竹林寺,獨臥講堂前,上有五色龍章。”㊁喻文采炳煥,若龍章之服。唐 王勃 王子安集七 秋日餞别序:“研精麝墨,運思龍章。”李白 李太白詩二七 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:“觀夫筆走羣象,思通神明,龍章炳然,可得而見。”㊂稱頌帝王書法、文章。唐 張彦遠 法書要錄六 唐 竇臮 述書賦 竇蒙 跋:“龍章鳳篆,寵錫儒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