龟毛兔角-典故小词典
也作“兔角龟毛”。龟不生毛, 兔不长角;但古人传称, 龟如生毛, 兔如长角, 那一定是战争的征兆。由于“龟毛兔角”事实并不存在, 后世便用来比喻不可能存在的事物, 有名无实的东西。
〔出典〕晋代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六:“商纣之时, 大龟生毛兔生角, 兵甲将兴之象也。”
〔用例一〕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八《福州玄妙师备禅师》:“ 若无前尘, 汝此昭昭灵灵, 同于龟毛兔角。”
〔用例二〕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二:“又如兔角龟毛, 亦但有名而无实。”
龟毛兔角-汉语大词典
龟毛兔角龟生毛,兔长角。本指战争的征兆。后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。
●《楞严经》卷一:“无则同于龟毛兔角,云何不着?”
●《万善同归集》卷五:“何起龟毛兔角之心,作蛇足盐香之见!”
●宋何薳《春渚纪闻·序丹灶》:“但得之者,真龟毛兔角,而为之致祸者,十八九也。”
●清钱谦益《鼓吹新编序》:“良自知龟毛兔角,非道人所当滞淫。”亦省作“龟毛”。
●元袁桷《杨花曲》诗:“辛勤掇拾不敢弃,愿刮龟毛同作毡。”
梁-傅大士--《金刚经颂》:如龟毛不实,似兔角无形。
唐-般剌密谛-卷一-《楞严经》:汝不着者,为在为无,无则同于龟毛兔角,云何不着。
明-朱之瑜--《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》:此古道也,行之于今,如龟毛兔角矣!
现代-冯友兰--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:他把离开山河大地的“清净本原”比作“龟毛兔角”,佛学常用“龟毛兔角”说明虚构的东西。
明-袁宗道--《读中庸》:今问于人曰:汝何以名人?彼必曰:我有耳目口鼻而为人,我能见闻觉知而为人。不知此等皆因缘而合,缘尽而散,毕竟只同于龟毛兔角耳,人所谓有而不知其实无也。
清-李颙--《答许学宪》:若夫留意理学,稍知敛华就实、志存经济、务为有用之学者,犹龟毛兔角,不但目未之见,耳亦绝不之闻。
现代-章炳麟--《无神论》:若意识是幻有而五大是绝无者,无则比于龟毛兔角,亦不得谓是梵天幻师所作之幻象矣。
宋-何薳-卷一〇-《春渚纪闻》:但得之者,真龟毛兔角,而为之致祸者,十八九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