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ān
1、[
勘察]kān chá
进行实地调查或查看(多用于采矿或工程施工前):~现场。~地形。也作勘查。
2、[
勘查]kān chá
同“勘察”。
3、[
勘探]kān tàn
用地质方法及钻探、坑探、物探、化探等手段,查明地质及矿产情况。如矿床勘探、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探等。
4、[
勘测]kān cè
勘察和测量:公路~。
5、[
查勘]chá kān
调查探测:~矿产资源。
6、[
勘验]kān yàn
司法人员对案件或民事纠纷的现场、物证等进行实地勘察和检验。
7、[
踏勘]tà kān
1.铁路、公路、水库、采矿等工程进行设计之前在实地勘察地形或地质情况:~线路。
2.在出事现场查看。
8、[
校勘]jiào kān
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,考订文字的异同,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。
9、[
探勘]tàn kān
勘探。
10、[
勘误]kān wù
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:~表。
11、[
勘定]kān dìng
勘查测定。
12、[
磨勘]mó kān
1.唐 宋 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。唐 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,分九等注入考状,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,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,称“磨勘”。宋 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。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庄宗纪五》:“戊午,詔应南郊行事官,并付三銓磨勘,优与处分。”宋 范仲淹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:“今文资三年一迁,武职五年一迁,谓之磨勘。”宋 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卷二:“唐 制,郊祀行庆,止进勋阶,五代 肆赦,例迁官秩,本朝因之。孙何、耿望 言其非制,定三年磨勘进秩之法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真宗咸平四年》:“审官院初引对京官於 崇政殿,迁秩有差。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。”
2.科举时代对乡、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,称“磨勘”。清 陶福履《常谈·磨勘》:“唐 开元 二十五年,礼部侍郎 姚亦 奏请应试进士等唱第讫,其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。此磨勘所由昉也。国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,始磨勘乡试硃墨卷。乾隆 元年,户部侍郎 李紱 奏请增派翰、詹、科、道官磨勘。”
3.查核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三八○引 唐 谷神子《博异志·郑洁》:“或十日方一去,但云磨勘文案未毕,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,但拷问科决而已。”宋 范仲淹《再奏辩滕宗谅张亢》:“一面勘鞫干连人,并将已取到 庆州 钱帛文帐磨勘。”
4.反复琢磨;钻研。明 李东阳《麓堂诗话》:“但忆与 彭民望 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,不欲重用一字,已乃令亡弟 东山 细加磨勘,有一字乃復易之。”明 高攀龙《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》:“但子细磨勘,似説得稍阔。”清 黄宗羲《明儒学案·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》:“塘南 之学,八十年磨勘至此,可谓洞澈心境者矣。”
13、[
较勘]jiào kān
考校核对,以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。
14、[
勘破]kān pò
犹看破。宋 文天祥《七月二日大雨歌》:“死生已勘破,身世如遗忘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一八回:“勘破三春景不长,緇衣顿改昔年妆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二六:“这种地方,深沉幽邃,是哲学的,是使人勘破生死观的。”
15、[
察勘]chá kān
实地调查。
16、[
枉勘]wǎng kān
曲法审讯无罪之人。《元典章·刑部十六·违枉》:“上下官司将 邓阿雇 枉勘枷禁五年,实为冤枉。”
17、[
检勘]jiǎn kān
1.检验考核。《新唐书·元载传》:“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,载 虞有司驳正,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,吏部、兵部即附甲团奏,不须检勘,欲示权出於己。”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·会昌五年举格节文》:“今诸州府所试,各须封送省司检勘。”宋 司马光《务实》:“材任相违,职业废弛,而检勘出身,比类资序,其於审官,不亦远乎?”
2.检查考定。唐 薛用弱《集异记·陈导》:“见一人庞眉大鼻,在舟检勘文书,从者三五人。”后蜀 何光远《鉴诫录·神口开》:“唐 大中 初,有 任士元 与 宇文错 争田,俱无公执,虽经检勘,难定是非。”
18、[
勘剪]kān jiǎn
谓以武力征服。勘,通“戡”。
19、[
谛勘]dì kān
仔细勘核。
20、[
勘鞫]kān jū
亦作“勘鞠”。审讯。
21、[
勘对]kān duì
1.核对。
2.犹言命中注定。
22、[
根勘]gēn kān
彻底查究。
23、[
勘灾]kān zāi
清 制,地方发生灾情,由督抚委派官员勘定受灾程度,六成以上的为成灾,五成以下的为不成灾。然后结报督抚,限期奏闻。夏灾限六月报完,秋灾限九月报完。
24、[
刷勘]shuā kān
核查。
25、[
体勘]tǐ kān
探察。
26、[
归勘]guī kān
送交有关部门审问。
27、[
质勘]zhì kān
追究查问。
28、[
核勘]hé kān
考核;查勘。
29、[
勘问]kān wèn
查问;审问。
30、[
吃勘]chī kān
亦作“喫勘”。勘问。
31、[
勘同]kān tóng
1.犹勘合。
2.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。
32、[
勘契]kān qì
验对鱼契。
33、[
勘会]kān huì
审核议定。唐 陆贽《贞元改元大赦制》:“京畿及近县所欠百姓和糴价直,委度支即勘会支给。”宋 叶梦得《石林燕语》卷四:“尚书省文字下六司诸路,例皆言‘勘会’。曾鲁公 为相,始改作‘勘当’,以其父名 会,避之也。”按“勘会”一词 唐 已用之,叶 说不确。《元典章新集·刑部·隐藏人口》:“诸人诱畧良人等罪,经原免,其被卖之人虽未勘会完备,合依发付给亲。”参见“勘当”。
34、[
契勘]qì kān
1.宋 元 公文书用语,犹言查,按查。宋 苏轼《应诏论四事状》:“契勘 熙寧 四年以后至 元丰 八年登极大赦以前,人户积欠,共计五万三百餘万贯。”《宣和遗事》后集:“牌使至 五国城,宣北国帝敕曰:‘契勘皇后 赵氏 已废为庶人,赐死。今 瓜欧 妻 赵氏,是庶人亲妹……并令赐死。’”《元典章·户部四·婚礼》:“中书户部:契勘人伦之道,男女婚姻为大,据各处见行礼数,事深不一……省部公议得,今后但为婚姻议定,写立婚书文约明白。”
2.考核;查考。宋 朱熹《答周叔谨书》:“所示仁説,差胜往时,但所引 熹 説,亦有误字处,恐又错认了,更略契勘为佳。”宋 吴聿《观林诗话》:“《西京杂记》云:‘以酒为书滴,取其不冰;以玉为研,亦取其不冰。’贺方回 词云:‘罗帷映月,玉研生冰。’似失契勘。”清 恽敬《<坚白石斋诗集>序》:“六义附性情而各见於诗,虽合古今而契勘之,何虞乎蹈袭,何畏乎规摹哉!”
3.犹对质,当面对证。
35、[
行勘]xíng kān
进行审问。
36、[
简勘]jiǎn kān
检查;审核。
37、[
斩勘]zhǎn kān
谓勘治和斩除作祟的鬼怪。
38、[
勘当]kān dāng
1.审问核察。
2.审核议定。
39、[
听勘]tīng kān
听候勘问、审讯。元 无名氏《鸳鸯被》楔子:“我如今有罪赴京听勘。”明 沉德符《野获编补遗·台省·御史墨败》:“穆宗 初年,屯盐都御史 庞尚鹏 疏劾 淮 扬 巡盐御史 孙以仁 侵匿盐银千餘两,宜令先革职听勘,上允之。”《清史稿·裕宪亲王福全传》:“十一月,福全 等至京师,命止 朝阳门 外听勘。”
40、[
比勘]bǐ kān
谓比照验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