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í
1、[
绥远]suí yuǎn
词语解释绥远ㄙㄨㄟ ㄩㄢˇ省名。见「绥远省」条。城市名。在绥远省归化城东北五公里,今合为归绥市。
2、[
绥靖]suí jìng
安抚,使保持地方平静:~四方。
3、[
绥宁]suí níng
安定。
4、[
绥和]suí hé
安和。《魏书·赵逸传》:“久之,拜寧朔将军、赤城 镇将,绥和荒服,十有餘年,百姓安之。”唐 司空图《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》:“内则颁宣朝旨,外则镇抚人心,竟用绥和,到今繄赖。”清 姚莹《噶玛兰台异记》:“黔首绥和,文身向化。”
5、[
策绥]cè suí
指驾车马之具。策,马鞭;绥,登车拉手之绳索。
6、[
绥亿]suí yì
安定。
7、[
靖绥]jìng suí
犹绥靖。安抚平定。
8、[
散绥]sàn suí
副绥。御者登车时挽手用的绳索。与君所执的正绥(即良绥)相对而言。
9、[
绥接]suí jiē
抚慰交往。
10、[
绥导]suí dǎo
安抚引导。《北史·魏纪二·高宗文成帝》:“比年以来,杂调减省,而所在州郡咸有逋悬,非在职之官绥导失所,贪秽过度,谁使之然?”
11、[
降绥]jiàng suí
降伏安抚。
12、[
纵绥]zòng suí
追赶败退的军队。
13、[
绥爰]suí yuán
犹安定。
14、[
苎绥]zhù suí
头巾名,用芒心制做的头巾。
15、[
纠绥]jiū suí
亦作“糺绥”。纠合,安抚。语出 汉 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及其纠宗绥族,禴祠蒸尝。”唐 颜真卿《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》:“加以篤睦羣从,糺绥宗族,吉凶赡恤,终始无渝。”
16、[
慰绥]wèi suí
犹慰安。
17、[
绥聚]suí jù
安抚集聚。
18、[
绥慰]suí wèi
抚慰。
19、[
绥安]suí ān
安定。
20、[
保绥]bǎo suí
1.安适,安宁。
2.使得到保全,获得安定。
21、[
绥静]suí jìng
安抚平定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诸侯疾之,将致命于 秦;文公 恐惧,绥静诸侯,秦 师克还无害,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和熹邓皇后》:“援立陛下为天下主,永安 汉 室,绥静四海。”《宋史·食货志上》:“哲宗 即位,诸老大臣维持初政,益务绥静。”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一·四军民府》:“凡遇袭替,务合两省会勘。蜀 察其世次,滇 亦按无侵犯,方许起送,亦羈縻绥静之要术也。”
22、[
缨绥]yīng suí
见“缨緌”。
23、[
绥视]suí shì
垂视。
24、[
缉绥]jī suí
整治绥靖。唐 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:“朕亦本拟与 元济,恐其年少未能理事,所以未便处置,待其稍能缉绥,然拟许其承继。”前蜀 杜光庭《什邡令赵郁周天醮词》:“乡里凋荒,缉绥尤切,洗心求瘼,克己徇公。”宋 范仲淹《延州谢上表》:“况经侵軼之虞,弥籍缉绥之政。”
25、[
绥可]suí kě
正文:绥可,生女真完颜部首领。
26、[
绥辑]suí jí
安抚集聚。《旧唐书·忠义传下·李憕》:“憕 与留臺御史中丞 卢奕、河南 尹 达奚珣,绥辑将士,完缮城郭,遏其侵逼。”《明史·郭英传》:“在镇绥辑流亡,申明约束,境内大治。”清 薛福成《附陈驻缅英员遵约呈进方物片》:“八九年来,英 人绥辑全 缅,布置既密,益务恢张。”
27、[
绥劝]suí quàn
慰勉。
28、[
大绥]dà suí
古代天子田猎时所建之旌旗。
29、[
交绥]jiāo suí
1.谓敌对双方军队刚接触即各自撤退。《左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秦 以胜归,我何以报,乃皆出战,交绥。”杜预 注:“古名退军为绥。秦 晋 志未能坚战,短兵未至争而两退,故曰交绥。”汉 焦赣《易林·需之同人》:“两矛相刺,勇力钧敌。交绥结和,不破不缺。”宋 陈师道《赠赵奉议》诗:“旧好无新功,终年此交绥。未须坚百战,当即建降旗。”
2.交战。《梁书·武帝纪上》:“接距交绥,电激风扫。”唐 杜甫《夔府书怀四十韵》:“南宫载勋业,凡百慎交绥。”陈春生《庚子惠州起义记》:“革军在距 法梅湖 四英里之 三角湖 地方,与官军交绥,将官军击退。”
30、[
前绥]qián suí
车前供登车用的挽绳。《古诗十九首·凛凛岁云暮》:“良人惟古懽,枉驾惠前绥。”清 方文《吴日生见访瓦官有赠》诗之一:“前年遗尺素,此日惠前绥。”
31、[
绥服]suí fú
1.古代王畿外围疆域之一。
2.平定征服。
32、[
时绥]shí suí
四时安好。旧时书信末端的祝颂语。
33、[
执绥]zhí suí
1.谓持绳索登车。
2.借称陪帝王乘车的侍臣。
34、[
小绥]xiǎo suí
古代诸侯田猎时所立的旗旌。
35、[
绥养]suí yǎng
安定抚养。
36、[
绥旍]suí jīng
见“绥旌”。
37、[
绥绳]suí shéng
执以登车稳身的绳索。
38、[
拊绥]fǔ suí
安抚。明 唐顺之《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》:“君居县数年,告訐请託之俗为之一变;其在 武定,则尤以镇静拊绥疲人。”
39、[
绥旌]suí jīng
亦作“绥旍”。垂旒舒展的旗幡。绥,通“緌”。
40、[
死绥]sǐ suí
1.谓军队败退,;将领应当治罪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《司马法》‘将军死绥’……是古之将者,军破于外,而家受罪于内也。自命将征行,但赏功而不罚罪,非国典也。其令诸将出征,败军者抵罪,失利者免官爵。”《旧唐书·忠义传下·李源》:“《礼》著死绥,《传》称握节,捐生守位,取重人伦。”
2.效死沙场。唐 杜牧《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》:“死绥却是古来有,驍将自惊今日无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德宗兴元元年》:“上有掣肘之讥,下无死绥之志。”《明史·王元翰传》:“平居冻馁,脱巾可虞,有事怨愤,死绥无望。塞北之患未可知也。”
3.指死于战事者。唐 陈子昂《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苏宏晖谢表》:“遂得齿剑餘魂,更参授鉞之任;死绥之魄,復同挟纊之恩。”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一:“方振声 以县丞謚‘义烈’,俱照知府例卹,则皆出特恩。盖我圣朝崇奬死绥不遗微末如此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