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ù
1、[
袜袴]wà kù
即膝裤。
2、[
袴角]kù jiǎo
亦作“裤角”。裤腿的最下端。
3、[
袴口]kù kǒu
1.亦作“裤口”。裤管的边缘。
2.裤管。
4、[
裈袴]kūn kù
亦作“裩裤”。裤子。
5、[
弊袴]bì kù
破旧之裤。
6、[
缚袴]fù kù
谓扎紧套裤脚管,以便骑乘。亦泛指戎装。
7、[
廉袴]lián kù
据《后汉书·廉范传》载,廉范,字 叔度,建初 中为 蜀郡 太守,废除禁止百姓点灯夜作的旧制。百姓称便,作《五袴歌》以颂其功德。后遂以“廉袴”作为民众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。
8、[
袴筒]kù tǒng
亦作“裤筒”。裤腿。碧野《大巴山人》:“只见有一个中年汉子,把裤筒卷到大腿,站在河里,抡动胳膊指挥卡车过河。”参见“袴腿”。
9、[
穷袴]qióng kù
见“穷绔”。
10、[
袴管]kù guǎn
亦作“裤管”。裤腿。
11、[
袴岔]kù chà
亦作“裤岔”。裤衩。
12、[
袴裆]kù dāng
亦作“裤襠”。两条裤腿相连的地方。
13、[
袴衫]kù shān
指袴褶。
14、[
靴袴]xuē kù
亦作“鞾裤”。革靴套裤。古代戎装。
15、[
袴褶]kù zhě
服装名。上穿褶,下着裤,外不加裘裳,故称。名起於 汉 末,始为骑服。盛行於 南北朝,亦用作常服、朝服。
16、[
韦袴]wéi kù
见“韦絝”。
17、[
袴具]kù jù
腰带上的饰具。
18、[
袴纨]kù wán
犹纨袴。指富贵人家的子弟,多含鄙薄意。
19、[
溺袴]nì kù
垫接尿滴的内裤。
20、[
袍袴]páo kù
1.即袍绔。
2.战袍,袴靴。军戎之服。亦指穿着军服的人。
21、[
袴靴]kù xuē
见“袴鞾”。
22、[
袴鞾]kù xuē
亦作“裤靴”。指军服。
23、[
久袴]jiǔ kù
旧裤。
24、[
袴袜]kù wà
亦作“裤袜”。
25、[
脱袴]tuō kù
布谷鸟的别称。因鸣声而得名。宋 苏轼《五禽言》诗之二:“溪边布穀儿,劝我脱破袴,不辞脱袴溪水寒,水中照见催租瘢。”王十朋 集注:“土人谓布穀为脱却破袴。”宋 陆游《闻鸟声有感》诗之一:“小市提壶酤浊酒,东陂脱袴插青秧。”宋 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词:“提壶脱袴催归去,万恨千情。万恨千情,各自无聊各自鸣。”邓广铭 笺注:“提壶、脱袴:俱鸟名,以其鸣声而得名者也。”
26、[
袴腿]kù tuǐ
1.亦作“裤腿”。裤子穿在两腿上的筒状部分。
2.旧时缠足妇女于裤下另制布的筒状物缚于踝间,前遮足面,后蔽足根。
27、[
袴脚]kù jiǎo
亦作“裤脚”。裤脚的最下端。
28、[
袴衩]kù chà
亦作“裤衩”。贴身穿的短裤。
29、[
韡袴]wěi kù
靴和套裤。指戎装。
30、[
白袴]bái kù
未染过的白布。
31、[
韈袴]wà kù
古代妇女穿的袜子和套裤相连的下衣。
32、[
歌袴]gē kù
《后汉书·廉范传》载:廉范 字 叔度,为 蜀郡 太守时,“成都 民物丰盛,邑宇逼侧,旧制禁民夜作,以防火灾,而更相隐蔽,烧者日属。
33、[
袴兜]kù dōu
亦作“裤兜”。裤子上的口袋。
34、[
袴子]kù zǐ
亦作“裤子”。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,有裤腰、裤裆和两条裤腿。
35、[
袴带]kù dài
亦作“裤带”。系裤的带子。南唐 张泌《妆楼记·丹脂》:“吴 孙和 悦 邓夫人,尝置膝上。和 弄水精如意,误伤夫人颊,血洿袴带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六回:“李壮 忽然翻转了脸,颼的一声,在裤带上拔出一枝六响手枪。”
36、[
襦袴謡]rú kù yáo
同“襦裤歌”。唐 白居易《河北榷盐使检校刑部郎中裴弘泰可权知贝州刺史依前榷盐使制》:“今予命尔,煦而飫之;襦袴之謡,佇入吾耳。”
37、[
五袴歌]wǔ kù gē
指五袴谣。
38、[
开裆袴]kāi dāng kù
见“开襠裤”。
39、[
袴襦歌]kù rú gē
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。宋 杨万里《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傅出守秀州》诗:“身达当难免,能称未要多。但无田里嘆,不必袴襦歌。”宋 王禹偁《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》诗之一:“小郡既无衣袄使,丰年兼有袴襦歌。”参见“袴襦”。
40、[
佛光袴]fó guāng kù
古代服式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