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ū
1、[
哭泣]kū qì
轻声哭。
2、[
啼哭]tí kū
出声地哭:大声~。
3、[
痛哭流涕]tòng kū liú tì
涕:眼泪。形容伤心到极点。
4、[
痛哭]tòng kū
尽情大哭:~流涕。~失声。
5、[
哭诉]kū sù
哭着诉说或控诉:她向大伙儿~自己的不幸遭遇。
6、[
哭穷]kū qióng
口头上向人叫苦装穷。
7、[
哭丧]kū sāng
〈动〉心里不痛快,脸上流露出不高兴的神色。
8、[
哭嫁]kū jià
旧时地方民俗。嫁女时,家人或请人哭送,表示不忍女儿离去。周立波《山那面人家》:“就是要请会哭的人嘛。在 津市 有种专门替人哭嫁的男女,他们是干这行业的专家,哭起来,一数一落,有板有眼,好像唱歌,好听极了。”
9、[
哭脸]kū liǎn
1.〈方〉哭。
2.哭鼻子。
10、[
嚎哭]háo kū
以痛哭哀悼或哀诉。
11、[
恸哭]tòng kū
放声痛哭,号哭听见青年和老人抽泣和恸哭宫中皆恸哭。--唐.李朝威《柳毅传》捧诏恸哭。--清.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12、[
哀哭]āi kū
悲伤地哭泣;痛哭。
13、[
号哭]háo kū
连喊带叫地大声哭:~不止。
14、[
哭灵]kū líng
在灵柩或灵位前痛哭。
15、[
巷哭]xiàng kū
在里巷中聚哭。旧时常用作称颂官吏生前有善政者。汉 刘向《说苑·贵德》:“郑 子产 死,郑 人丈夫捨玦珮,妇人捨珠珥,夫妇巷哭,三月不闻竽瑟之声。”宋 张淏《云谷杂记》卷三:“京师之民,罢市而往弔,鬻衣以致奠,巷哭以过车者,盖以千万数。”《明史·詹荣传》:“城中人闻之,皆巷哭。”王闿运《哀江南赋》:“落日伤心之地,悲风巷哭之声。”
16、[
泣哭]qì kū
哭泣。
17、[
歌哭]gē kū
既歌又哭。
18、[
哭夭]kū yāo
哭"这个字发“靠”kao 的音 夭 就是yao,翻成最原始的字意其实是哭饿的意思,在台湾夭是“饿”,也就是小孩肚子饿了就不讲理的哭闹。
19、[
叹哭]tàn kū
叹息痛哭。唐 元结《喻旧部曲》诗:“兵兴向十年,所见堪叹哭。”
20、[
哭啼]kū tí
不间断地哭泣。
21、[
哭庙]kū miào
清 代皇帝死后,地方官吏士绅到 万寿宫 或庙宇等处哭奠,称哭庙。
22、[
哭号]kū hào
大声哭叫。
23、[
哭竹]kū zhú
相传 三国 吴 孟宗 母嗜食笋,值冬无笋,宗 入竹林悲泣哀叹,忽见有笋生出,得以供母。事见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晧传》裴松之 注引《楚国先贤传》。
24、[
哭奠]kū diàn
哭吊祭奠。
25、[
抚哭]fǔ kū
抚尸哀哭。
26、[
惊哭]jīng kū
受惊而哭泣。
27、[
绝哭]jué kū
悲痛哭泣。谓伤心之极。
28、[
哭踊]kū yǒng
丧礼仪节。边哭边顿足。
29、[
邪哭]xié kū
谓心伤的人无故而哭。
30、[
长哭]cháng kū
大哭。
31、[
行哭]xíng kū
放声哭;且行且哭。
32、[
吊哭]diào kū
吊祭且哀哭之。
33、[
卒哭]zú kū
古代丧礼,百日祭后,止无时之哭,变为朝夕一哭,名为卒哭。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三虞卒哭。”郑玄 注:“卒哭,三虞之后祭名。始朝夕之间,哀至则哭,至此祭,止也。朝夕哭而已。”《新唐书·柳冕传》:“昭德 王皇后 崩,冕 与 张荐 议皇太子宜依 晋 魏 卒哭除服,左补闕 穆质 请依礼期而除,冕 议见用。”宋 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卷四:“郑丞相 居中,政和 七年遭母丧去。卒哭尚二日,则己拜。士大夫深惜之。”清 梁章鉅《退庵随笔·家礼二》:“古者卒哭在既葬三虞之后,无有未葬而先行卒哭者。”
34、[
哭腔]kū qiāng
1.戏曲演唱中表示哭泣的行腔。
2.说话时带哭泣的声音。
35、[
哭庭]kū tíng
见“哭秦庭”。
36、[
送哭]sòng kū
谓哀哭而送葬。
37、[
哭主]kū zhǔ
即苦主。命案中被害人的家属。
38、[
悲哭]bēi kū
悲痛号哭。
39、[
节哭]jié kū
犹节哀。《梁书·沉约传》:“天监 二年,遭母忧,舆驾亲出临弔,以 约 年衰,不宜致毁,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。”
40、[
归哭]guī kū
谓回家奔丧。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“﹝ 曾子 ﹞曰:‘君既启,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?’孔子 曰:‘归哭而反送君。’”郑玄 注:“言送君,则既葬而归也。归哭者,服君服而归,不敢私服也。”孔颖达 疏:“谓归哭父母犹服君服,不私服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知接》:“卫公子 启方 事寡人十五年矣,其父死而不敢归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