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ún
1、[
河豚]hé tún
鱼,头圆形,口小,背部黑褐色,腹部白色,鳍常为黄色。肉味鲜美,卵巢、血液和肝脏有剧毒。生活在海中,有些也进入江河。也叫鲀(tún)。
2、[
海豚]hǎi tún
哺乳动物,身体纺锤形,长达2米多,鼻孔长在头顶上,喙细长,前肢呈鳍状,背鳍三角形。背部青黑色,腹部白色。生活在海洋中,吃鱼、乌贼、虾等。
3、[
江豚]jiāng tún
也叫江猪。哺乳动物。体形似鱼,长1.2—1.6米。全身灰黑色。头短,眼小。尾扁平,无背鳍。栖息于港湾淡水中。多独游或少数同栖。食小鱼及其他水生小动物。产于中国长江口。
4、[
豚鼠]tún shǔ
也叫天竺鼠。哺乳动物。体长约25厘米,无尾。体色白、黑、黄褐不一。穴居,夜间活动。食植物性食物。世界各地均有饲养,供医学和生理学等实验用。
5、[
豚蹄]tún tí
亦作“豚蹏”。猪蹄子。
6、[
豚拍]tún pāi
猪肋肉。一说,指猪腿。拍,同“髆”。
7、[
豚豚]tún tún
浑沌貌。
8、[
炮豚]pào tún
烤猪。古代八种珍食之一。
9、[
豚尾]tún wěi
猪尾巴。辛亥革命前后对男子发辫的贬称。
10、[
豚蹏]tún tí
见“豚蹄”。
11、[
豭豚]jiā tún
1.亦作“豭豘”。小公猪。后泛指公猪。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凡宗庙之器,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。”宋 惠洪《冷斋夜话·宋神宗诏禁中不得牧豭豘因悟太祖远略》:“神宗皇帝 一日行后苑,见牧豭豘者,问何所用。”章炳麟《訄书·解辫发》:“欧罗巴 诸国来互市者,復蚩鄙百端,拟以豭豚。”
2.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,表示勇敢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路 性鄙,好勇力,志伉直,冠雄鸡,佩豭豚,陵暴 孔子。”裴駰 集解:“冠以雄鸡,佩以豭豚。二物皆勇,子路 好勇,故冠带之。”
12、[
珠豚]zhū tún
兽名。
13、[
杨豚]yáng tún
佳肴名。即烤乳猪。杨,通“煬”,炙,烘烤。
14、[
鳜豚]jué tún
鳜鱼的别名。
15、[
饮豚]yǐn tún
使猪喝饱水以增加重量。谓以欺诈手段做生意牟利。宋 苏轼《遗直坊》诗:“先生但清坐,薤水已多言,当时邦人化,市无晨饮豚。”参见“饮羊”。
16、[
贲豚]bēn tún
中医病名。
17、[
豚臑]tún nào
猪的前肢。
18、[
豚肩]tún jiān
猪腿。
19、[
豚解]tún jiě
古代祭祀时解全牲为四足、一脊、二胁共七体。
20、[
圈豚]quān tún
徐步趋行貌。
21、[
黍豚]shǔ tún
黍子和小猪。古代庶人秋天行荐礼时所进献的祭品。语本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庶人春荐韭,夏荐麦,秋荐黍,冬荐稻。韭以卵,麦以鱼,黍以豚,稻以鴈。”汉 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:“秋荐黍豚,冬荐稻鴈。”
22、[
豚胉]tún bó
犹豚拍。
23、[
豚佩]tún pèi
以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,以示勇武。语本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路 性鄙,好勇力,志伉直,冠雄鸡,佩豭豚。”裴駰 集解:“冠以雄鸡,佩以豭豚。二物皆勇,子路 好勇,故冠带之。”《陈书·周迪传》:“我 高祖 躬率 百越,师次 九川,濯其泥沙,假以毛羽,裁解豚佩,仍剖兽符,卵翼之恩,方斯莫喻。”
24、[
烝豚]zhēng tún
见"烝?"。
25、[
豚耳]tún ěr
俗称马齿苋。
26、[
豚肉]tún ròu
猪肉。
27、[
奔豚]bēn tún
又称奔豚气,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病名,隶属肾之积。
28、[
豚醪]tún láo
即豚酒。
29、[
豚胁]tún xié
猪肋肉。
30、[
豚儿]tún ér
谦词。谦称自己的儿子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青凤》:“俄少年自外入。叟曰:‘此豚儿也。’揖而坐,略审门阀。”
31、[
豚子]tún zǐ
猪之子。
32、[
倭豚]wō tún
豚在汉语中是一种侮辱型的说法,倭代表的是矮小,豚是汉语中指的猪一样的无能,猪是天生被宰的,没有自主和自由的选择,没有性格,是天生的奴隶和祭祀之物,汉语中的倭豚多指的是瀛洲岛屿的日本人被称为倭豚,比喻它们是天生被人束缚的,没有自由的,无能,矮小的祭祀之物。
33、[
豚酒]tún jiǔ
猪肉和酒。泛指祭品。
34、[
豚犊]tún dú
比喻不肖之子。
35、[
豚肘]tún zhǒu
指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部。俗称蹄膀。
36、[
土豚]tǔ tún
1.盛有沙土的草袋子,用来防水或筑城,形状如小猪,故名。
2.哺乳动物,头部狭长,背部呈弓形,尾巴长,耳大而直立,嘴成管状,舌细长,全身毛稀少,黑褐色。昼伏夜出,吃蚂蚁等昆虫。产于非洲。
37、[
豚栅]tún shān
猪圈。
38、[
蒸豚]zhēng tún
蒸熟的小猪。
39、[
白鳍豚]bái qí tún
白豚。
40、[
两庑豚]liǎng wǔ tún
指祭祀先贤所用的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