䖟-中華大字典
1、䖟讀音:眉耕切,音肓,庚韻。釋文:
❶鳥名。一翼一目。相得乃飛。見《博物志》。
❷俗蝱字。見《玉篇》。
〔按集韻。蝱、或省作虻〕。
2、岶釋文:同䖟。見《字彙補》。
〔按卽䖟字之譌。蓋䖟本作䖟。因誤爲~也〕。
3、蝱讀音:眉耕切,音盲,庚韻。釋文:
❶齧人飛蟲。見《說文䖵部》。《段注》:人當作牛。楚語、譬如牛馬。處暑之旣至。~䗽之旣多。而不能掉其尾。韋云。大曰~。小曰䗽。說苑曰。蠹蝝仆柱梁。蚊~走牛羊。史記、搏牛之~。不可以破蟣蝨。淮南書曰。蟁~不食駒犢。今人尙謂齧牛者爲牛~。
❷鳥名。《博物志》:崇丘山有鳥。一足一翼。相得而飛。名曰~。
❸山名。《山海經大荒西經》:大荒之中。有~山。
❹木~。從木葉中出。綠色如小蟬。見《本草綱目》。
❺貝母也。《詩載馳》:言采其~。
❻蒲~。靑蚨別名。見《本草綱目》。
❼飛~。箭名。《方言》:箭之三鐮長尺六者謂之飛~。
䖟-辞源3
【䖟】9画 0013·6 méng ㄇㄥˊ 玉篇莫庚切。陽部。㊀蟲名。同“蝱”、“虻”。莊子 天下:“由天地之道觀 惠施之能,其猶一蚉一䖟之勞者也。其於物也何庸。”㊁通“盲”。見“䖟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