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尾狐-中華語文大辭典
九尾狐ㄐ丨ㄡˇ ㄨㄟˇ ㄏㄨˊjiǔwěihú1.傳說中的神獸,為擁有九條尾巴的狐狸。典出《山海經‧南山經》。2.比喻陰險、狡猾的人。[例]做人別像~般陰險│他為人奸詐,猶如~。
九尾狐-中国神话大词典
九尾狐
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青丘之山,有兽焉,其状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婴儿,能食人,食者不蛊。”郭璞注《大荒东经》“有青丘之国,有狐九尾”则云“太平则出而为瑞”,又为祯祥之物。汉赵晔《吴越春秋·越王无余外传》云:“禹三十未娶,恐时之暮,失其制度,乃辞云:‘吾娶也,必有应矣。’乃有九尾白狐,造于禹。禹曰:‘白者吾之服也,其九尾者,王者之证也。涂山之歌曰:绥绥白狐,九尾厖厖。我家嘉夷,来宾为王。成家成室,我造彼昌。天人之际,于兹则行。明矣哉!’禹囚娶涂山,谓之女娇。”此即郭注所谓“为瑞”之意。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,常有九尾狐与白兔、蟾蜍、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,以示祯祥。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(见《白虎通·封禅篇》),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也。“食人”之说渐隐,“为瑞”之说终张。又六朝时人李逻注《千字文》“周伐殷汤”,言妲己为九尾狐。《封神演义》以妲己为九尾狐精,当即本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