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家七宗-中華語文大辭典
六家七宗六家七宗ㄌ丨ㄡˋ ㄐ丨ㄚ ㄑ丨 ㄗㄨㄥliùjiā-qīzōnɡ魏晉時期佛教般若學各派的統稱。般若經初傳中土,佛教徒對般若部諸經所講「空」義產生不同理解,至東晉形成「六家七宗」,即道安的「本無」(諸法本性自無)、支敏度的「心無」(無心於萬物)、支道林的「即色」(即色是空)、于法開的「識含」(三界如幻夢,皆起於心識)、道一的「幻化」(世法如幻化)、于道邃的「緣會」(緣會故有,緣散則無),是為「六家」。其中「本無」又分出「本無異宗」(無在有先,從無出有),故名「七宗」。
六家七宗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六家七宗ㄌㄧㄡˋ ㄐㄧㄚ ㄑㄧ ㄗㄨㄥliù jiā qī zōng東晉時期佛教解釋《般若經》的派別。《般若經》初傳中國時,限於對印度文化理解的方式,產生不同的異解,遂有「六家七宗」,其代表分別為道安的本無宗、支道林的即色宗、于法開的識含宗、道壹的幻化宗、支愍度的心無宗、于道邃的緣會宗、竺法深、竺法汰的本無異宗。前六者是六家,若加上本無異宗則稱為「七宗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