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歸於盡-中華語文大辭典
同歸於盡同归于尽ㄊㄨㄥˊ ㄍㄨㄟ ㄩˊ ㄐ丨ㄣˋtónɡɡuīyújìn一同毀滅或死亡。[例]男女為情所困,一時想不開,~,是很不智的行為。
同歸於盡-教育部成語典【台湾】
同歸於盡㊣ㄊㄨㄥˊ ㄍㄨㄟ ㄩˊ ㄐㄧㄣˋtóng guī yú jìn玉石俱焚玉石俱焚、芝艾同焚、蘭艾同焚同歸於亡同歸於亡、同歸盡同歸盡、同歸一燼同歸一燼釋義一同毀滅或死亡。語出唐・獨孤及〈祭吏部元郎中文〉。△「玉石俱焚玉石俱焚」典源唐・獨孤及〈祭吏部元郎中文〉(據《全唐文・卷三九三・獨孤及》引)昨日經過,遽成疇昔,何變化之速,乃至於是!視不及瞬,言不及息,嗚呼元君,今已返於機。夫彭祖①、殤子②同歸於盡,豈不知前後相哀,達生者③不為歎。公齒髮未老,官途方半,相視而笑,冀前路各有所展。豈圖間闊數日,而死生間之。注①彭祖:古長壽之人,相傳活了八百歲。②殤子:未成年而死之人。③達生者:通達生命的人。典故獨孤及(西元725∼777),字至之,河南洛陽人,唐代散文家。獨孤及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,以儒家典籍為治學方向,長於議論,強調立範誡世,不以詞藻華麗取勝。在〈祭吏部元郎中文〉中,獨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,舉了彭祖與殤子為例。相傳彭祖活了八百歲,殤子則是未成年而死之人,兩人活著的時間雖然差距甚大,最後卻都必須歸於死亡。因此在通達生命的智者看來,死亡不過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不需要為此感到嘆息。後來「同歸於盡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指一同毀滅或死亡。書證①唐・獨孤及〈祭吏部元郎中文〉:「夫彭祖、殤子同歸於盡,豈不知前後相哀,達生者不為歎。」(源)②《列子・天瑞》唐・盧重玄・解:「大小雖殊,同歸於盡耳。」③宋・劉摯〈乞令蘇軾依舊樣詳定役法奏〉:「此議之所以同歸于盡,一人曰可皆曰可,一人曰是皆曰是,信如此又何以議為哉?」④《崇禎本金瓶梅・第一回》:「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,急急巴巴,跳不出七情六慾關頭,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,到頭來同歸於盡,著甚要緊!」⑤《通俗常言疏證・死喪・同歸於盡》引《病玉緣劇》:「倘有一毫防備不周,勢必同歸於盡。」用法義比喻一同毀滅或死亡。類用在「一起滅亡」的表述上。例①他很氣憤地說要與仇人同歸於盡。②他身綁炸彈,準備衝入敵營,和敵人同歸於盡。③你要冷靜下來,貿然行動只會和對方同歸於盡。④歹徒手握著炸彈的遙控器,威脅警方要和人質同歸於盡。⑤我軍唯恐遭到同歸於盡式的爆炸攻擊,所有人員都提高警備。⑥那位戰士身上綁滿炸彈,然後駕車衝入敵營,與敵軍同歸於盡。⑦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,互相爭鬥,最後竟落得同歸於盡的下場。⑧同歸於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!我們一定要活下去,和對方周旋到底。⑨我軍已經抱定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決心,絕對不會讓敵人越雷池一步。辨似同「同歸於盡」及「玉石俱焚」都有雙方一起毀滅的意思。異「同歸於盡」適用範圍較廣,不論好壞,常用於強調與對方拚鬥的決心;「玉石俱焚」側重於強調兩方中一方好、一方壞。同歸於盡玉石俱焚辨似例句〇〇核戰一旦爆發,結果必是萬物成灰、~。ㄨ〇無論員工適任或不適任,如果一概裁退,豈不是~?
tóng guī yú jìn
1、我军已经抱定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,绝对不会让敌人越雷池一步。
2、你既然不放过我,咱们同归于尽吧!
3、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,互相争斗,最后竟落得同归于尽纺下场。
4、你要冷静下来,贸然行动只会和对方同归于尽。
5、同归于尽谤本解决不了问题!我们一定要活下去,和对方周旋到底。
6、他身绑炸弹,准备冲入敌营,和敌人同归于尽。
7、如果能保证毁灭你,那么,为了社会的利益,即使和你同归于尽,我也心甘情愿。
8、你不会想撞上别人,你不想同归于尽,你更不想把别人向前推以至于他领先的更多!
9、黑母狼守在洞口,凶猛地嚎叫着,摆出一副要与来犯者同归于尽的姿势来。
10、为了胜利,董存瑞手托炸药包,与敌人同归于尽。
11、小王为了掩护部队的转移,与敌人同归于尽了。
12、我军唯恐遭到同归于尽式的爆炸攻击,所有人员都提高警备。
13、歹徒手握着炸弹的遥控器,威胁警方要和人质同归于尽。
14、民警同志为保护幼儿车上的孩子们,毅然选择了与歹徒同归于尽。
15、已经没有武器弹药了,要是救援部队还不雪中送炭的话我们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。
16、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我,攻击我,那末我和我全家就必同归于尽。
17、他很气愤地说要与仇人同归于尽。
18、王成同志与敌人同归于尽,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。
19、那位战士身上绑满炸弹,然后驾车冲入敌营,与敌军同归于尽。
20、顿时爆破连连,一时鬼哭狼嚎,自己与黑狼同归于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