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空字典 >

夓的拼音

xià

夓的同音词

拼音为xià的汉字
拼音为xia的汉字

夓的基础解释

古同“夏”。

夓的详细解释

夓的按字解释

夓的词典解释

夓-中華大字典

1、夓釋文:夏本字。見《說文》。
2、夏讀音:亥雅切,音下,馬韻。釋文:
❶本作夓。《說文》:夓。中國之人也。从夊。从頁。从臼。臼、兩手。夊、兩足也。《段注》:以別於北方狄。東北貉、南方蠻閩、西方羌、西南僬僥、東方夷也。
❷大也。自關而西。秦晉之間。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、謂之~。見《方言》。
❸大屋也。《楚辭招魂》:冬有穾~。
❹大殿也。《楚辭哀郢》:曾不知~之爲丘兮。
❺暇也。見〔書多士須~子孫鄭注〕。
❻文舞也。《家語論禮》:~籥序興。
❼五色也。《周禮染人》:秋染~。
 〔注〕:染~者。染五色。謂之~者。其色以~狄爲飾。禹貢曰。羽溒~狄。是其總名。
 〔按禹貢作~翟。朱駿聲以~翟字爲華之假借〕。
❽~~。行也。見《廣雅釋訓》。
 〔按通訓定聲曰。猶衙衙吾吾雅雅也〕。
❾諸~。外土諸侯也。《公羊成十五年傳》:春秋內其國而外諸~。
❿大~。禹樂名。《周禮大司樂》:舞大~以祭山川。
 〔按樂歌大者亦稱~。詩時邁肆于時~是也。樂章亦曰~。周禮大司樂所稱王~肆~昭~是也〕。
⓫~屋。大具也。《詩權輿》:於我乎~屋渠渠。
 〔又〕:大屋也。《淮南本經》:乃至~屋宮駕。
⓬朝代名。自禹至桀。凡十七主。起民國紀元前四千一百十六年。訖三千六百七十七年。
⓭國名。《史記夏本紀》:~禹。《正義》:~者、帝禹封國號也。帝王紀云。禹受封爲~伯。在豫州外方之南。今河南陽翟是也。
 〔按陽翟卽今河南禹縣。葢禹始封之地。都邑攷云。~都安邑。卽今山西安邑縣。此禹建都之地〕。
 〔又〕:大~。漢時西域國名。《史記大宛傳》:大~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。
 〔按大~在印度西北。古波斯之一州。今其地在波斯東北。漢張騫嘗至其地〕。
 〔又〕:晉時外國名。《晉書赫連勃勃載記》:以匈奴~后氏之苗裔。國稱大~。
 〔按赫連勃勃據內蒙古之鄂爾多斯及陝西省等地。國號大~。世或單稱曰~。立國於民國紀元前一千五百零四年。凡三世。共二十五年〕。
 〔又〕:宋時外國名。《宋書夏國傳》:國稱大~。年號天授。
 〔按大~世或稱西~。本姓拓拔氏。自唐季拓拔思恭。起兵討黃巢有功。賜姓李。世爲~州節度使。迄宋時。賜姓趙。至元昊。遂稱帝。立國于民國紀元前八百七十四年。凡十世。共一百九十年〕。
⓮水名。《水經夏水》:~水出江津。于江陵縣東南。
 〔注〕:江津、豫章口東。有中~口。是~水之首。江之氾也。
 〔按江津在今湖北江陵縣南。應劭十三州記云。江別入沔。爲~水源。夫~之爲名。始于分江。冬竭~流。故納厥稱。据此則~水之得名。本於冬~之義。水經江水注又云。~水過郡入江。故曰江~。今爲湖北武昌縣〕。
3、夏讀音:亥駕切,音暇,禡韻。釋文:
❶四時之一。陽曆以六月七月八月爲~。陰曆以四月五月六月爲~。
❷假也。寬假萬物使生長也。見《釋名釋天》。〔廣雅釋詁。~、嘏也。按嘏假通〕。
❸大也。萬物皆長大也。見〔太玄玄數爲南方爲~注〕。
❹火也。見〔呂覽孟春行~令注〕。
❺赤也。見〔周禮巾車孤乘~篆司農注〕。
❻離爲~。見《春秋繁露五行對》。
❼賞爲~。見《春秋繁露四時之副》。
❽樂氣也。見《春秋繁露陰陽義》。
❾整齊萬物也。見《周禮夏官注》。
❿差~。謂立秋之後一十日也。《素問大元正紀大論》:物成於差~。
⓫半~。藥草名。《禮記月令》:半~生。
4、夏讀音:舉雅切,音賈,馬韻。釋文:
❶負~。地名。《史記五帝紀》:就時於負~。
 〔注〕:衞地。〔當在今直隸淸豐縣境〕。
❷陽~。地名。《史記高帝紀》:追項王至陽~。
 〔按漢地理志有陽~縣。屬淮陽國。今爲河南太康縣〕。
❸通榎。木名。用作敎刑。《詩皇矣》:不長~以革。
 〔注〕:~用木。革用皮。皆鞭扑之刑。

夓-漢語大字典


同“夏”。《字彙補·夊部》:“夓,石鼓文‘夏’字。”按:《石鼓文》无“夏”字。

同“夏”。《篇海類編·人事類·夊部》:“夓,古‘夏’字。”

夓的引证

夓的成语故事

夓的例句

夓的成语接龙

夓的组词

夓的近义词

夓的反义词

相关字词

夓的反义词 夓的近义词 夓的同音词

大家都在搜

  • 夓能组什么词
  • 夓能组什么词语
  • 夓可以组什么词
  • 夓可以组什么词语
  • 夓字可以组什么词
  • 夓字可以组什么词语
  • 夓字能组什么词
  • 夓字能组什么词语
  • 夓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夓字结尾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