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廉-中国历史辞典
①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。始于董仲舒的奏请,与贤良同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。名义上以封建伦理为标准,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,弄虚作假,当时有“举孝廉,父别居”的讽刺。举孝廉者往往被任为“郎”,在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。②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。
孝廉 -中国文化史辞典
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。始於董仲舒向漢武帝的奏請。本來是兩種科目,孝是孝子,廉是廉潔之士,後來才合稱為孝廉。元光元年(前134年),武帝“初令郡國舉孝、廉各一人”,郡國歲舉孝廉的制度從此確立。武帝以後,孝廉成為士大夫仕進的主要途徑,被舉的孝廉,多在郎署供職,由郎升遷為尚書、侍中、侍禦史,或外遷縣令、丞尉、再遷刺史、太守。漢朝以後的各代也常由地方舉孝廉,隋唐只舉秀才而不舉孝廉。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