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捉-中国历史辞典
唐制,军队戍守之地,较大者称军,小者称守捉,其下则有城有镇。天宝以前,军、城、镇、守捉皆有使。又上元以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,简称则无守捉二字。
守捉 -中国文化史辞典
唐朝初年在沿邊置道,各道設大總管(大都督)統兵戍邊。凡是邊兵戍守的地區,大的叫做軍,小的叫做守捉、城、鎮,如平盧道就有盧龍軍和東軍等十一個守捉。軍、城、鎮、守捉都有使,如唐末的李克用就曾做過雲州守捉使。十五路(宋初) 唐玄宗時,全國分十五道。宋太宗改道為路。全國分為十五路:即京東路、京西路、河北路、河東路、陝西路、淮南路、江南路、荊湖南路、荊湖北路、兩浙路、福建路、西川路、峽路、廣南東路、廣南西路。二十三路(宋) 北宋時期路的設置時分時合,初為二十一路,太宗至道年間為十五路,仁宗天聖年間為十八路,神宗元豐年間時在全國設置二十三路,即:京東西路、京東東路、河北東路、河北西路、京西北路、河東路、永興軍路、秦鳳路、兩浙路、淮南東路、淮南西路、福建路、江南東路、江南西路、荊湖北路、荊湖南路、廣南東路、廣南西路、京西南路、利州路、夔州路、梓州路、成都府路。十九路(金) 金滅遼和北宋以後,對遼、宋地區沿用了遼、宋原來采用的一些行政區劃。全國分路而治,開始共分二十路,金章宗泰和元年(1201年)後,北京路並入臨潢路,遂成十九,即:中都、上京、鹹平、東京、臨潢、西京、南京、河北東、河北西、山東東、山東西、大名府、河東北、河東南、京兆府、鳳翔、鄜延、慶原、臨洮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