尾大不掉-中華語文大辭典
尾大不掉ㄨㄟˇ ㄉㄚˋ ㄅㄨˊ ㄉ丨ㄠˋwěidà-búdiàoㄨㄟˇ ㄉㄚˋ ㄅㄨˋ ㄉ丨ㄠˋwěidà-bùdiào尾巴過大不易擺動。語出《左傳‧昭公十一年》:「所謂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」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,居上位者難以駕馭。也比喻事物前輕後重,難以駕馭。[例]權力下放過多,容易導致~的弊病|一篇短文,前緊後鬆,寫成了這等~的模樣。
尾大不掉-辞源3
【尾大不掉】尾大至轉動不靈,不能指揮控制。春秋時,楚滅 蔡,楚靈王想封公子 棄疾爲 蔡公,問於 申無宇,無宇答道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”見 左傳 昭十一年。宋 李綱 梁谿集一一二 再與吳元中書:“國初,以 唐爲鑒,削方鎮之權,以絶尾大不掉之患,是矣。”也作“尾大難掉”。文選 三國 魏 曹元首(冏)六代論:“所謂末大必折,尾大難掉。”也作“末大不掉”。唐 柳宗元 柳先生集三 封建論:“余以爲 周之喪久矣,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。得非諸侯之盛強,末大不掉之咎歟!”
明-郎瑛--《七修类稿·张友谅始末略》:今乘尾大不掉之舟,损兵弊甲,迟迟与吾相持。
明-冯梦龙-卷三五-《醒世恒言》:待小子慢慢的道来,劝谕那世间为奴仆的,也学这般尽心尽力做家做活,传个美名;莫学那样背恩反噬,尾大不掉的,被人唾骂。
现代-姚雪垠-三卷四四章-《李自成》:如有此文武全才,据襄阳形胜之地,经营日久,纵不能效法韩信王齐,安能保其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?
现代-冯玉祥-第二四章-《我的生活》:这时第六镇驻在南京,齐燮元飞扬跋扈,处处显出骄横之气,上则使李督军感到尾大不掉,下则使张仲和一班部属事事为难。
现代-朱自清--《文集自序》:《你我》原想写一篇短小精悍的东西;变成那样尾大不掉,却非始料所及。
西汉-刘安--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草木洪者为本,而杀者为末;禽兽之性,大者为首,而小者为尾。末大于本则折,尾大于要(腰)则不掉矣。
宋-熊克--《中兴小纪·一·建炎元年五月戊午》:人主失其柄,必有大臣跋扈之患;朝廷失其柄,必有尾大不掉之患;中国失其柄,必有外国交侵之患。
宋-李纲--《再与吴元中书》:国初,以唐为鉴,削方镇之权,以绝尾大不掉之患,是矣。
现代-马南邨--《燕山夜话·陈绛和王耿的案件》:上边用人行政没有精明强干的宰相和他的寮属认真负责,下边的地方官吏则为所欲为,实际上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。
宋-范仲淹--《与省主叶内翰书》:自李唐中微,天下多事,诸节度各聚州兵,据征赋以自支,故有尾大不掉之衅起矣。
三国魏-曹冏--《六代论》:所谓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。尾同于体,犹或不从,况乎非体之尾,其可掉哉!
这句成语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。”
春秋时,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、蔡地、不羹筑城,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。为此,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:“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?”申无宇说:“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,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。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,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。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,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。臣听说,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,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;亲近的人不在外边,寄居的人不在里边。现在弃疾在外边,郑丹在里边,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。”楚王说:“国都有高大的城墙,怎么样?”申无宇回答说:“在郑国的京地、栎地杀了曼伯,在宋国的萧地、毫地杀了子游,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,在卫国的蒲地、戚地赶走了献公。如果从这样看来,就有害于国都。树枝大了一定折断,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,这是君王所知道的。”“尾大不掉”即尾巴太大就不好摇动。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部下势力强大,不听从调动和指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