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衣韦带-中华成语大词典
布衣韦带
【拼音】:布衣韦带
解释
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,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。
出处
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“布衣韦带之士,修身于内,成名于外。”
示例
相府开筵,常聚些~。 ★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
近义词
白衣秀士
反义词
语法
作主语、宾语、补语;借指穷困的书生
英文
scholars
布衣韦带-汉语大词典
布衣韦带亦省作“布韦”。
1.贫寒之士的服饰。
●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“布衣韦带之士,修身于内,成名于外,而使后世不绝息。”
●唐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所贵乎京师者,不以明天子在上,贤公卿在下,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?”
●宋苏轼《谢对衣金带马表》之一:“伏念臣人微地寒,性迂才短,袭布韦而自荐,偶忝搢绅。”
●明李东阳《后东山草堂赋》:“子非治河之中丞乎?非行边之贰卿乎?胡不轩盖是拥,而布韦是婴也?”
●章炳麟《说林上》:“虽余萧客、陈奂辈,犹以布衣韦带尽其年寿,则嘉遯之风广矣。”
2.借指贫寒的或没有做官的文士。
●明王廷相《与彭宪长论学书》:“颜子居春秋之世,萧然一布韦也。”
●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“相府开筵,常聚些布衣韦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