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(nián)岁(suì)-文言同义辨析
年(nián)岁(suì)
“年”、“岁”都是名词,都是表示时间的单位,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。《题都城南庄》诗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”,《琵琶行》:“终岁不闻丝竹声”,两句中的“年”、“岁”都是此意。又都可表示一年的收成,如《论积贮疏》:“失时不雨,民且狼顾,岁恶不入,请卖爵子”,《孟子·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”。“乐岁”、“凶年”、“丰年”各表示收成好恶的年份。
“年”,甲骨文作“ ”,上边是“禾”,下边是“人”,禾谷成熟,人在以背负禾。《说文》:“年,谷孰(熟)也。”“年”的本义是收成,指一年中农作物的收获情况。因为“谷熟”是一年一次(南方一年二熟,中原地区多为一年一熟),所以以一个周期(十二个月)为一年的“年”。
“岁”,本作“歲”,甲骨文作“ ”,从步戍声。“步”有跨越时间的意思。郭沫若《甲骨文研究·释岁》认为“岁”的本义是“岁星”,夏代称年为岁,取岁星一年运行一次之意,后为“年”的通称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”,这句中的“三岁”是“多年”的意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;其余,则熙熙而乐”,在这个意义上,“岁”与“年”成为同义词,因为两词都表示时间单位。但即使同表时间单位,其方式不完全一样。“年”表时间时可受序数词的修饰,如“某年”,再以“月”、“日”配合为“某年某月某日”以记时,如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,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”。史书上记年一般用“年”不用“岁”,但如具体指某一年,或发生某事的一年,则既可用“年”也可用“岁”,如“今年”、“去年”,“今岁”、“去岁”、“是岁”等,如白居易《轻肥》诗:“是岁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”。
“年”可表示人的生命过程,如“年老”、“年轻”、“年少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”的“年”就表示这个意思。从表示人的生命过程又引申为“年龄”,如《愚公移山》:“年且九十”,《师说》:“李氏子蟠,年十七”。“岁”也可表示年龄,如《童区寄传》:“是儿少秦武阳二岁”,《与妻书》:“依新已五岁”,《祭妹文》:“予九岁,憩书斋”。但虽可同表“年龄”,具体表达方式却又有所不同:用“年”表年龄,“年”一般用在数字之前,而用“岁”表年龄,“岁”通常用在数字之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