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-欧阳修等--《新唐书·元澹传》:当局者迷,旁观必审,何所谓疑而不申列?
宋-辛弃疾-词-《恋绣衾·无题》:我自是笑别人底,却元来当局者迷。
近代-刘鹗-一三回-《老残游记》:谁怪着你呢,实在说的不错,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!可见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
现代-张恨水-第六回-《啼笑因缘》:你要知道天下事当局者迷,你由陪令尊上医院到现在,常有个樊少爷来往,街坊谁不知道呢?
当代-张贤亮-第二部第三章-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:正是他立的功害了他!而他自己却当局者迷。
宋-陆九渊--《与包详道》:当局者迷,旁观者审,用心急者多不晓了,用心平者多晓了。
元-无名氏-四折-《货郎旦》:这都是我少年间误作差为,娶匪妓当局者迷。
现代-罗广斌、杨益言-二六章-《红岩》:像临战的指挥员,像掌握全局的严肃的决策者,齐晓轩心里没有那种当局者迷的惶惑急切之感。
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《类礼》(即《礼记》)列为经书,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。玄宗当即表示同意,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,再加上注解。不料,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。他说,现在的《礼记》,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,使用到现在近千年;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,已经成为经书,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?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,便改变了主意。但是元澹认为,本子应该改换一下。为此,他写了一篇题为《释疑》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。《释疑》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。先是客人问:《礼记》这部经典著作,戴圣编篡、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,究竟哪个好?”主人口答说:“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、注解、互相矛盾之处很多,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,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!”,客人听后点点头,说:“是啊,就像下棋一样,下的人反倒糊涂,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。
dāng jú zhě mí
1、俗话说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你如今只考虑了个人得失,那么职工利益谁来管?
2、我们要牢记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这句古语,在处理任何事情时,都不要忽视别人的意见。
3、常言说: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”其实旁观者未必都清。
4、古话说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,他这个局外人的意见倒是很值得考虑的。
5、俗话说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你就听我说个建议好不好?
6、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最好听听第三者的意见。
7、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这句话放到两人的感情上来说,倒也未必。耀
8、我为什么要惊讶?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你对笑面虎的情意有多深我还是看得出的。
9、李天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该抓住的时候可一定要抓住啊!
10、林深并不知道自己身上的气势给别人的感受,当局者迷傍观者清。
11、当局者迷,傍观者清,这就是此阵的做用。
12、老三说,感情的事儿,不好说,当局者迷旁观者清。老四和老大一个观点。
13、或许是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的缘故,在场的一大群人,竟然没有一个人看出来他是在演戏。
14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别人是很清楚的就能看出来,杨义和陈晨这俩人的关系有点不正常。
15、只是,这两人一直没有意识到啊……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啊……
16、有句话叫做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这句话放到两人的感情上来说,倒也未必。
17、胡力是当局者迷,他们两个是旁观者清。
18、赵霄先生是想说,这个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吧。
19、他很聪明,再加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应该征求他的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