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林書院-中華語文大辭典
東林書院东林书院ㄉㄨㄥ ㄌ丨ㄣˊ ㄕㄨ ㄩㄢˋdōnɡlín shūyuàn古書院名。位於今江蘇無錫。創建於北宋徽宗政和元年(1111)。原為北宋知名學者楊時講學之所,元代廢為僧舍。明代萬曆年間(1573-1620),顧憲成等重修,並與高攀龍等在此講學,諷議朝政,抨擊閹黨。明天啟五年(1625),魏忠賢下令鎮壓東林黨,禁毀東林書院。崇禎年間(1628-1644)昭雪修復。清末改為學堂。也作「龜山書院」。
東林書院 -中国文化史辞典
院址在江蘇無錫縣。原是北宋楊時講學的場所,元代廢為僧舍。明萬曆三十二年(1604年),革職吏部郎中顧憲成,偕弟允成於楊時講學舊址重建書院,榜其門額曰“東林書院”,與同好高攀龍共主其事。書院除以朱熹制定的《白鹿洞規》為院規外,又訂出《東林會約》,主旨是要求師生繼承楊時的精神,上承周敦頤、程顥、程頤,下接朱熹等理學大師,反對王學的陋習。初純事講學,與時政無關。嗣後顧憲成等在講學之餘,“諷議朝政,裁量人物”,抨擊閹黨。一時“士大夫抱道忤時者,率退處林野,聞風響附”,一部分在職官吏也“遙相應合”(《明史·顧憲成傳》),被稱為東林黨。天啟五年(1625年),黨禍大作,書院天啟六年四月被毀。崇禎年間,又稍複修。清代許獻等著《東林書院志》二十二卷,述東林史事甚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