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甲 -中国文化史辞典
罩甲,古時一種上衣。原為作戰服裝。明劉若愚《酌中志》:“罩甲,穿窄袖戎衣之上,加此,小束帶,皆戎服也。”清王應奎《柳南續筆》雲:“今人稱外套曰罩甲。罩甲之制,比甲則長,比披襖則短,創自明武宗,前朝士大夫,亦有服之者。”與罩甲相應的,有婦女著的“比甲”。比甲由元昭睿順皇後所制,是方便弓馬之服。其制前有裳而無衽(衣襟),後長倍於前,無領袖,類似現在的背心。明清之際特別流行,為秋冬間的常服。罩甲與比甲,其形制與“背子”大同小異,兼具禦寒、便於活動和裝飾等作用。
比甲-汉语大词典
比甲1.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。类似后来的背心。
●《元史·后妃传一·世祖后察必》:“﹝后﹞又制一衣,前有裳无衽,后长倍于前,亦无领袖,缀以两襻,名曰比甲,以便弓马,时皆仿之。”
2.指背心。
●《西游记》第二三回:“﹝那妇人﹞穿一件织锦官绿纻丝袄,上罩着浅红比甲。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胡大姑》:“视之,不甚修长;衣绛红,外袭雪花比甲。”
何垠注:“比甲,半臂也,俗呼背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