痤-中華語文大辭典
痤ㄘㄨㄛˊcuó參見【痤瘡】。
痤-漢語大字典
痤
《説文》:“痤,小腫也。从疒,坐聲。一曰族絫。”
cuó 《廣韻》昨禾切,平戈從。歌部。
(1)疖子。《説文·疒部》:“痤,小腫也。”桂馥義證:“小腫也者,《易(緯)通卦驗》:‘人足少陽脈盛,人多病粟疾疫。’注云:‘粟,痤腫也。’”《玉篇·疒部》:“痤,癤也。”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秦王有病召醫,破癰潰痤者,得車一乘。”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“汗出見濕,乃生痤疿。”張志聰集注:“痤,小節也。”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“抉痤溃痈,靡知所届。”
(2)痈。《廣雅·釋詁二》:“痤,癰也。”《山海經·中山經》:“金星之山,多天嬰,其狀如龍骨,可以已痤。”郭璞注:“癰痤也。”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夫嬰兒不剔首則復(腹)痛,不㨽痤則寖益。”舊注:“(痤)謂癰也。”宋王安石《上田正言書二》之一:“向之所謂疵者,今或痤然若不可治矣。”
(3)族累,六畜病。《説文·疒部》:“痤,族絫。”黄焯《經典釋文彙校·春秋左氏音義之一·桓公傳六年》:“六畜之疫曰族㱻,或作族絫(累)。”
(4)果名,即麦李。《爾雅·釋木》:“痤,接慮李。”郭璞注:“今之麥李,與麥同熟,因名。”清徐灝《説文解字注箋·疒部》:“痤,接慮,急言之亦近於痤也。”《農政全書·樹藝》:“麥李,麥秀時熟,實小,有溝,肥甜。一名痤,一名接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