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鹿洞書院-中華語文大辭典
白鹿洞書院白鹿洞书院ㄅㄞˊ ㄌㄨˋ ㄉㄨㄥˋ ㄕㄨ ㄩㄢˋbáilùdònɡ shūyuàn書院名。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。唐代李渤隱居讀書於此,曾養一白鹿自娛,人稱白鹿先生。依山修建臺榭,山峰回轉,古木掩映,形如一洞,故名白鹿洞。五代南唐時闢為學館,稱廬山國學。宋初改名白鹿洞書院,為歷史上著名書院之一。南宋朱熹、陸象山、明代王守仁等先後執教於此。朱熹所撰〈白鹿洞書院揭示〉影響後世甚深,其辦學模式為後世效仿,亦傳至日本、南韓及東南亞一帶。書院現存建築主要是明、清時期修築,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,頗具清雅淡泊之氣。
白鹿洞書院 -中国文化史辞典
建於江西廬山五老峰東南,原是唐代李渤於貞元中(785—805年)隱居讀書的地方。渤養白鹿自娛,人稱白鹿先生。寶曆中(825—827年)任江州刺史,在此建築台榭,名之為白鹿洞。南唐時,白鹿洞置田建立學館,命國子監李善道為洞主,教授生徒,稱廬山國學。宋太宗時改名為白鹿洞書院,常有生徒數千百人。詔賜國子監刊“九經”供生徒肄習,為當時四大書院之一。南宋孝宗淳熙元年(1174年),朱熹為南康軍太守,加以重修,訂立教規,並曾講學其中。由於朱熹的努力,白鹿洞書院成了南宋書院的模範,並影響了後世書院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