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-老子--《文子·上德》:喻人能有所为而不能自为也。
战国-韩非子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:楚庄王欲伐越,杜子谏曰:“……智如目也,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………”王乃止。故知之难,不在见人,在自见。
宋-王安石--《王文公文集·四四·再用前韵寄蔡天启》:远求而近违,如目不见睫。
清-袁枚--《随园随笔·地理之难》:牧斋注杜,以潼关为唐始立,而竟忘曹操之殆死潼关,则真乃目不见睫耶?
宋-王安石--《再用前韵寄蔡天启》:陆嬴淮汴粮,水僦湖海艓。远求而近遗,如目不见睫。
清-金堡--《酬当湖陆旷庵》:矫首望冥鸿,烟霄疑扫迹。依然落眼前,如目不见睫。
当代-任之--《殷民入周后的变与不变》:商周两种文化,都各有其目不见睫的盲点,结果导致了两种极端的观念和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