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彼知己-汉语大词典
知彼知己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。
●《孙子·谋攻》:“知彼知己者,百战不殆。”
孟氏注:“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,虽百战实无危殆也。”
●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八:“郭仲晦云,用兵以持重为贵,盖知彼知己,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,此百战百胜之术也。”
●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八一:“但战争不是神物,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,因此,《孙子》的规律,‘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’,仍是科学的真理。”亦作“知己知彼”。
●元高文秀《渑池会》第三摺:“但上阵要知己知彼,若相持千战千赢。”
●鲁迅《准风月谈·关于翻译(上)》:“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‘帝国主义者’的作品的,这就是古语的所谓‘知己知彼’。”
知彼知己-中华成语大词典
知彼知己
【拼音】:zhī bǐ zhī jǐ
解释
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,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。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。
出处
《孙子·谋攻》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
示例
对付敌人,一定要~,才能百战百胜。
近义词
知己知彼
反义词
一问三不知
语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、商业等
英文
know each other
成语故事
春秋时期,军事家孙武著书《兵法》,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,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。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,同时做到知己知彼、百战不殆。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,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
战国-吕不韦等-一六-《吕氏春秋·察微》:故凡战必悉熟偏备,知彼知己,然后可也。
现代-毛泽东-八一-《论持久战》:但战争不是神物,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,因此,《孙子》的规律,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,仍是科学的真理。
宋-岳珂--《桯史·燕山先见》:臣闻用兵之策,必先计强弱虚实,知彼知己,以图万全。
清-褚人获-一八回-《隋唐演义》:若凭着一勇到底,制服他不来,反惹出祸患,也不是英雄知彼知己的伎俩。
现代-姚雪垠-一卷一二章-《李自成》:我同你们洪总督打了几年仗,原以为他知彼知己,谁晓得他竟然不认识我李闯王是什么样人!
当代-邓小平--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》:一定要深入专业,深入实际,调查研究,知彼知己,力戒空谈。
现代-丁玲--《谈写作·文学的语言》:“知彼知己,百战百胜”嘛。我没有看人家的作品,不了解人家到底有多少本领,他的本领表现在什么地方,你怎么能向人家学习?
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,他字长卿,齐国人。他的著作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最早、最杰出的兵书。吴王阖庐(一作阖闾,名光,公元前514年~前496年在位)在读了孙武的兵书以后,对孙武的军事才能很赞赏,便任孙武为将,带领吴军攻破了楚国。孙武积极主张改革图强。他在《兵法》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越的见解。如《计篇》说,军事是国家的大事,他还指出战争的形势千变万化,强调在战略战术上应该“奇正相生”,灵活运用,指挥者应根据敌军形势的变化巧妙决策,以取得胜利。《谋攻篇》里写道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。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”它的大意是说:熟悉自己又熟悉对方的情况,身经百战却不会失败;不熟悉对方而只是熟悉自己的情况,胜负的可能性各占一半;既不熟悉对方,又不熟悉自己的情况,每打一仗都必然要失败。由于上述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,所以,“知彼知己”成了一句成语被广为运用。只有对主、客观两方面都有透彻的了解,包括作战在内,人们办一切事情才能获得成功。
zhī bǐ zhī jǐ
1、兵家之战,胜在学会审时度势,把握大局,再知彼知己,度德量力。
2、和敌人作战,必须知彼知己,才能百战百胜。
3、假如你想成为生意人,知彼知己,防范生意风险,财务分析不可少。
4、只要我们知彼知己,就一定百战不殆。
5、全面了解考试及自身现状,做到知彼知己,才能成功。
6、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,指出要想获得胜利必须了解敌我双方情况。
7、加强情报工作,做到知彼知己。
8、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,“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”。
9、鬼谷子重视言语所产生的力量,其运用在外交的伐交谋略就是建立在知彼知己的情报。
10、平时要养成健康的心理,不要贪图私利,不要爱慕虚荣,要知彼知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