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濡目染-中華語文大辭典
耳濡目染耳濡目染ㄦˇ ㄖㄨˊ ㄇㄨˋ ㄖㄢˇěrrú-mùrǎn形容經常聽到見到,自然而然地受到影響。[例]她沒學過京劇,但憑~,也會唱幾個段子。
耳濡目染-典故小词典
也作“目擩耳染”。濡( rú) :沾湿。染:沾染。这里“濡”、“染”意同熏陶。谓耳目接触既多,自然受到熏陶和影响。
〔出典〕唐代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公胚胎前光, 生长食息, 不离典训之内, 目擩耳染, 不学以能。”( 擩:沾染。)
〔用例一〕宋代朱熹《与汪尚书书》:“耳濡目染, 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。”( 这里的“耳濡目染”指经常接近坏人坏事, 受其影响。)
〔用例二〕古人说“近朱者赤, 近墨者黑”, 讲的就是耳濡目染对人的巨大影响, 因此人们交友不可不慎。
现代-鲁迅--《书信集·致母亲》: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,没有小朋友之故,耳濡目染,知道的事就多起来。
宋-宋祁--《景文集·六O南阳郡君李氏墓志铭》:女工织纴之事,耳濡目染,有若天成。
宋-魏了翁--《鹤山文集·七二·知嘉定府宋君墓志铭》:信知师道之有益于人,如王谢家子弟,耳濡目染,气质随改。
明-释妙声--《送顾秀才远游序》:诗书礼乐之传,风气民俗之厚,旁求博采,耳濡目染,庶几有得焉。
清-汪琬--《袭紫楼文集序》:而李氏百年之间,科名蝉连,衣冠都雅。其子弟耳濡目染,无不自泽于学者。
当代-刘绍棠--《乡土与创作——〈蛾眉〉题外》:这二十年来,我跟乡亲们朝夕相处,劳动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每日言来语去,耳濡目染,说话用词儿,发生了变化。
当代-秦牧--《艺海拾贝·蒙古马的雕塑》:这道理,“耳濡目染,熟能生巧”几个字,就尽够说出个中道理。
现代-郭沫若--《少年时代·我的童年》:她完全没有读过书,但她单凭耳濡目染,也认得一些字,而且能够暗诵好些唐诗。
宋-朱熹--《己丑与汪尚书书》:耳濡目染,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