藣-漢語大字典
藣
《説文》:“藣,艸也。从艸,罷聲。”
bēi 《廣韻》彼為切,平支幫。又彼義切。歌部。
(1)草名。《説文·艸部》:“藣,艸也。”王紹蘭段注訂補引吴穎芳《説文理董》:“《楚辭》‘傳芭兮代舞’,藣即芭之正字。”
(2)古代舞者所执的牛尾。《爾雅·釋器》:“旄謂之藣。”郭璞注:“旄,牛尾也。”邢昺疏:“舞者所執也。”
(3)古代悬钟磬架柱的饰物。《集韻·支韻》:“藣,筍虡飾。”
藣-中華大字典
1、藣讀音:班糜切,音陂,支韻。彼義切,音賁,寘韻。釋文:
❶艸名。見《說文》。
❷旄謂之~。見《爾雅釋器》。
〔疏〕:旄、牛尾。一名~。舞者所執也。
2、芭讀音:邦加切,音巴,麻韻。釋文:
❶~蕉。見《玉篇》。
〔按本草綱目。甘蕉、一名~苴。又名~蕉。說詳蕉字〕。
❷香草也。《楚辭九歌》:傳~兮代舞。
❸~犂。卽織木葺爲葦籬也。今江南亦謂葦籬曰~籬。見《史記張儀傳索隱》。
3、芭讀音:披巴切,音葩,麻韻。釋文:
❶人名。《漢書揚雄傳》:雄卒。侯~爲起墳。
❷通葩。華也。《大戴禮記夏小正》:桐~始生。貌拂拂然也。《解詁》:爾雅曰。榮、桐木。郭注曰。卽梧桐。~讀曰葩。說文云。葩、華也。
4、翝讀音:攀糜切,音鈹,支韻。釋文:筍簴節。見《集韻》。
5、翝讀音:班縻切,音陂,支韻。釋文:艸名。見《集韻》。
6、餙釋文:翝或字。見《集韻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