蟸-中華大字典
1、蟸釋文:同蠡。見《正字通》。
2、蠃讀音:魯果切,音裸,哿韻。釋文:罹~也。一曰虒蝓。見《說文》。
〔按說文罹下云。罹~、蒲盧、細要土蠭也。段氏云。單言~、則謂虒蝓也。虒蝓見蝓篆下。按蝸篆下、~也。此當云一曰蝸也。而云一曰虒蝓者。一物三名。舉其易知者也〕。
3、蠃讀音:盧戈切,音騾,歌韻。釋文:
❶蚌屬。見《玉篇》。
〔按爾雅釋魚。~、小者蜬。注、~大者如斗。出日南漲海中。可以爲酒盃。亦可爲樂器〕。
❷魚名。《山海經西山經》:濛水多~魚。魚身而鳥翼。音如鴛鴦。見則其邑大水。
❸~厴。草名。《本草綱目》:~厴草、蔓生石上。葉狀如~厴。微帶赤色而光。
4、蠃讀音:古火切,音果,哿韻。釋文:~蘭。車名。喪服所乘。見《集韻》。
5、蠡讀音:里弟切,音禮,薺韻。釋文:
❶蟲齧木中也。見《說文䖵部》。《段注》:此非蟲名。乃謂蟲之食木曰~也。朱子注孟子曰。~者、齧木蟲。則誤矣。
〔按王注。玉篇、~薄之而欲破此。此卽爲孟子作注。謂鐘鈕被磨欲絕。猶蟲齧木漸至於薄而欲破也。孟子趙注。~~、欲絕之貌也。臺卿重言之曰~~。則~爲動字可知。而集韻曰~蟲名。蓋誤也〕。
❷彭~。澤名。《書禹貢》:東匯澤爲彭~。
〔注〕:彭~在揚州之西界。
〔按彭蠡、漢書名彭澤。今名彭湖。亦名鄱陽。在江西之北。南接新建縣。東爲鄱陽縣。又都昌縣西南兩方。歷星子縣東。又西北入湖口縣。注於大江。在星子縣者、名落星湖。因落星石而名也。在星子東及新建界者、名宮亭湖。卽水經注所謂廬山下有廟曰宮亭。故彭湖亦有宮亭之稱焉。在都昌之西南者、曰揚瀾湖。又北曰左蠡湖。其大又有東鄱西鄱之分。水經注。贛水總納十川。俱注彭~。東西四十里。淸潭遠漲。綠波凝凈。而會注於江川。卽由今江西湖口縣入江也〕。
6、蠡讀音:鄰知切,音離,支韻。釋文:
❶谷~。匈奴官號。《史記匈奴傳》:置左右賢王。左右谷~。
❷人名。越范~。字少伯。見《呂覽當染注》。
7、蠡讀音:憐題切,音黎,齊韻。落戈切,音騾,歌韻。釋文:
❶瓠瓢也。《漢書東方朔傳》:以~測海。
❷螔蝓也。見《廣雅釋魚》。
❸~~。行列貌。《楚辭惜賢》:登長陵而四望兮。覽芷圃之~~。
〔注〕:~~、猶歷歷。行列貌也。
❹熐~。山名。《文選揚雄賦》:燒熐~。
❺通螺。《類篇》:聖人法~蚌而閉戶。
8、蠡讀音:魯果切,音裸,哿韻。釋文:瘯~。皮肥。一曰疥病。《左桓六年傳》:謂其不疾瘯~也。
9、蠡讀音:力至切,音利,寘韻。釋文:蟲名。見《集韻》。
10、蠡讀音:郞計切,音麗,霽韻。釋文:分也。《方言》:參、~、分也。
〔注〕:謂分割也。齊曰參。楚曰~。
蟸-漢語大字典
蟸
蟸同“蠡”。《字彙·虫部》:“蟸,蠡字之省。《前漢·匈奴傳》有谷蟸王。”《正字通·虫部》:“蟸,同蠡。”三國魏曹植《遷都賦》:“㭬蟸䖿而食蔬,摭毛皮以自蔽。”《抱朴子·對俗》:“龍蛇蛟螭,狙猬鼉蟸,皆能竟冬不食。”《路史·前紀五·有巢氏》:“其為民也,登巢椓蟸,惰食鳥獸之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