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-归庄--《归庄集·五·与大鸿》:且生平少试文,此番踌躇满志,历观诸同人卷,益复自喜。
清-陈廷焯-卷二-《白雨斋词话》:碧山咏物诸篇……就题论题,亦觉踌躇满志。
现代-茅盾--《有志者》:然而也许因为白天睡过中觉,也许因为踌躇满志,他倒睡不着了。
清-魏秀仁-三六回-《花月痕》:再看题的诗,是首七绝,因念道……念毕,笑道:“你好踌躇满志。”
现当代-俞平伯--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》:他们把灯都从波心里攫起来,摆在船上明晃晃的,方始踌躇满志而去。
当代-张扬--《第二次握手》:喜庆之余,苏老头子踌躇满志,一鼓作气,向苏冠兰提起旧日的婚约。
现代-茅盾-三-《劫后拾遗》:罗先生将话一顿,踌躇满志地向众人瞥了一眼。
战国时候,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。有一次,他给梁惠王宰牛,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,惊奇地问道:“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?”
厨师回答:“我开始学宰牛时,眼里只看到整个牛,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。以后经过摸索,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,哪里有肌肉,哪里有筋脉,哪里是骨头,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,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。这样,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,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,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,里面还挺宽余呢(原文是‘恢恢乎,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’)”!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,宰了几千头牛,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。”
厨师又说:“即使这样,遇到那些筋骨交错,非常难办的地方,我还是非常重视的。不过,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,我提起刀来,向四周看看,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,感到心满意足啊(原文是‘提刀而立,为之四顾,为之踌躇满志’)!”
梁惠王听了,连连称赞说:“我听了你的话,也受到很大启发啊!”
这就是“庖丁解牛”的故事(“庖丁”就是厨师)。
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。一个是“游刃有余”。“游”是运转;“刃”是刀刃。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,经验丰富,解决问题毫不费力。
另一个成语是“踌躇满志”。“踌躇”是从容自得的样子。“满志”是十分满意。“踌躇”这个词单独使用时,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。所以有个成语叫“踌躇不前”,是形容迟疑不决、不敢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