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肠菜-植物分类词典
门中文名: 被子植物门
纲中文名: 双子叶植物纲
目中文名: 中央种子目
科编号: 20
科中文名: 石竹科
科拉丁名: Caryophyllaceae
属中文名: 鹅肠菜属
属拉丁名: Myosoton
种中文名: 鹅肠菜
种拉丁名: Myosoton aquaticum (L.) Moench
其它属名: 牛繁缕(中国植物图鉴) 鹅肠草、石灰菜(甘肃武都) 大鹅儿肠(陕西石泉) 鹅儿肠(湖北鹤峰)
种下等级: Malachium aquaticum (L.) Fries; Stellaria aquatica (L.) Scop.
生境: 河流两旁冲积沙地的低淡处或灌丛林缘和水沟旁
海拨低限: 350
海拨高限: 2700
是否中国特有: 否
是否引种栽培: 非人工引种栽培
国外分布: 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以及北非
国内分布: 南北各省
所在卷册: 26
鹅肠菜-
鹅肠菜
【拼音名】
é Chánɡ Cài
【别名】
脚皮菜、鸡肠菜、黑昆布、小海带、野海带、脚白菜、鹅蛋菜、簸箕菜、面筋菜、土海带、海带丝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萱藻科植物鹅肠菜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ndarachne binghamiae J.Ag.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季采收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藻体暗褐色,幼体颜色较浅,一般高10-30(-50)cm,丛生,扁平,叶片状,宽2-4cm,有时可达6cm,中上部略宽大,顶端钝圆,成熟时顶端常腐蚀,叶基呈楔形。体外皮层为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细胞组成,内含色素体;内皮层细胞较大、脆壁较厚;髓部为厚壁分枝丝状体交织构成。成熟藻体自外皮层细胞长出众多配子囊,排列成栅状,肉眼可见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块,分布于整个藻体。固着器小盘状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沿海较多。
【性状】
性状鉴别 藻体红褐色至灰褐色,皱缩扭曲成团。水浸展平后,呈扁平带状,绿褐色,长10-30cm,有的长达50cm,宽2-4cm,可达6cm,先端常腐溃残缺。藻体表面有时可见深褐色斑块状的配子囊群。固着器小盘状,柄短小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。气微腥,味咸。
【化学成份】
含十六烷酸(hexadecanoic acid),24-亚甲基胆甾醇(24-methylenecholesterol),D-甘露醇(D-mannitol),磷脂酰胆碱(phosphatidylcholine),及大褐马尾藻甾醇(saringosterol),24-甲基胆甾-5,25-二烯-3β-醇(24-methylcholesta-5,25-dien-3β-ol)。褐藻酸(alginic acid),粗蛋白,甘露醇(mannitol),钾,碘等。
【性味】
咸;寒
【归经】
肝;肺经
【功能主治】
清热化痰;软坚散结。主甲状腺肿;淋巴结肿;肺结核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【各家论述】
《漳浦县志》:“鹅肠菜生海石中,长四、五寸,其薄如带,色黄。”
【摘录】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