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 脍不厌细-汉语大词典
食不厌精, 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,鱼和肉不嫌切得细。
●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斋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。
●《镜花缘》第九一回:“少年道: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’说的众人个个发笑。”
●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》:“‘割不正不食,’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,但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’的条令却有些稀奇。”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-中华成语大词典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【拼音】:shí bù yàn jīng,kuài bù yàn xì
解释
厌:满足;脍:细切的肉。粮食舂得越精越好,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。
出处
《论语·乡党》:“斋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
示例
“割不正不食”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,但“~”的条令却有些稀奇。 ★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由中国女人的脚……》
近义词
反义词
语法
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
成语故事
春秋时期,被人们称为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的孔子,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,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粮食陈旧或变味,鱼肉不新鲜了,他都不吃。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,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
宋-杨万里--《庸言三》: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学而不精可乎?
明-谢肇淛--《五杂俎·物部三》:脍不厌细,孔子已尚之矣。脍即今鱼肉生也,聂而切之,沃以姜椒诸剂。闽、广人最善为之。